【新华悦听】李白《将进酒》中“进”的是什么酒?-新华网

【新华悦听】李白《将进酒》中“进”的是什么酒?

2025-02-14 10:00: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悦听 值得一听”,大家好,这里是《新华悦听》,我是本期主播晓虹,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文章是《人生得意在长安:诗说大唐》一书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进”的是什么酒?》(节选)。

  《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属于汉乐府鼓吹曲辞中的“铙歌十八曲”之一。本来是军乐,加入了西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调子比较慷慨悲壮。说完曲调,再说说题目的意思。将,就是请的意思,“将进酒”大白话一下,就是“请喝酒”。而在敦煌残卷里边,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作《惜罇空》。就是惋惜酒杯空了,赶紧满上、再醉一场的意思。联系诗中“莫使金樽空对月”以及后来的“呼儿将出换美酒”,似乎也挺妥帖的。无论是《将进酒》还是《惜罇空》,用途都差不多,大抵以“饮酒放歌”为意,类似于今天的劝酒词。

  李白“进”的是什么酒?

  既然题目是《将进酒》,我们就先从这场酒宴说起。诗歌中写到酒宴的场面:“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可见这场宴会,规模不小。让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曾和一个朋友讨论过,假如能够跨越时空,来到那场宴会上,最想做什么。我说一定抓紧机会,问李白几个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比如这首诗到底是哪一年写的。而我朋友回答,他最想的是,端起金樽尝一口,看看唐代美酒,到底是什么滋味。

  这位朋友,是好喝酒的。他要真尝一尝李白喝过的酒,恐怕都有一个感觉:“甜”。这不是一般的甜,简直是甜如蜜、甜如饴啊。

  我们从唐诗中,就能体会到这种口感。郑嵎《津阳门诗》:“白醪软美甘如饴。”甜软甘美,不仅如此,还比较黏,留在酒杯上,有挂壁的效果。姚合《乞酒》云:“闻君有美酒,与我正相宜。溢瓮清如水,黏杯半似脂。”说这个酒,在酒瓮里的时候,像水一样清澈。但倒在杯子里,则像凝脂一样浓厚。

  爱喝酒的朋友可能觉得不习惯了,这不是酒,简直是酒味的糖水啊。咱们今天喝的白酒,虽然也会有回甘,但主要还是清冽、辛辣的。那唐代的酒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古人的酿造工艺有关系。酒的蒸馏技法在元代才普及,之前是纯粹的酿造酒,谷物糖分未能充分酒化,渗透在酒液之中。宋元以后,文人称赞酒,多以劲、烈、辣之词来形容。而唐人则很少有这么夸的,而是夸酒软甜醇厚。可以想见,唐代酒的酒度远远低于现代。所以我们看李白写的“会须一饮三百杯”,能喝这么多,除了艺术夸张外,也因为他们喝的,是度数较低的甜酒。要是蒸馏酒,神仙也遭不住。

  说完酒的度数外,再说说唐代酒的种类。李白那个时代,酒的种类非常多。按照原料来分的话,可以分为粮食酒和水果酒两类。

  粮食酒,当然就是用米等谷物酿成的了,这是中国的传统产物,又按照酿造技艺高低以及过滤的程度,分为清酒和浊酒。清酒,顾名思义,就是酒液相对清澈。浊酒则相反,看上去比较浑浊。有时候,米的渣滓还会漂在酒面上,泛泛然如同浮蚁。故而唐人咏及浊酒,多以“蚁”字来形容。白居易名篇《问刘十九》里边说:“绿蚁新醅酒”,可不是蚂蚁酿造的酒,而是浊酒中的渣滓,貌似浮蚁。清酒酿造时间较长,酒度较高,甜度稍低,档次要高于浊酒。

  李白大部分诗中出现的酒,都是清酒。《行路难》的“金樽清酒斗十千”,《客中作》的“兰陵美酒郁金香”,都是清酒。再说《将进酒》里这场酒局,最后喝得主人都扛不住、“言少钱”了,要用“五花马、千金裘”去换的程度,自然应该是名贵的清酒。

  除了传统的粮食酒外,还有一类舶来品。那就是从西域传来的水果酒。张骞出使西域时,将葡萄酒的酿制方法一起带回了中原。唐太宗平定高昌后,把当地特产的马奶葡萄种在长安的苑囿里,又根据中原人的口味,亲自试验改良葡萄酒配方。渐渐地,长安城中都尝到了这款“中西合璧”的美酒。

  那么回到一开始这个话题,李白进的是什么酒呢?前面说过,李白这次喝的是“友情局”,去洛阳嵩山访友,设宴欢饮。诗歌里看不出特殊节令,最可能的便是就地取材,去附近酒家买一些“清酒”。又由于这位朋友和李白都有点道家背景,也可能提前准备一些松酒。

  松酒,其实是一种调味酒。就是把松脂、松节、松花、松叶加到酒里边,又称松醪酒、松醪春。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松树是常青植物,松酒便有祝人健康、长生的寓意。唐代隐士、修道者圈子里,很流行喝这种酒。李白既然是与道友相会,喝点松酒也正合适。

  当然,这样的友情局,喝的就是情谊。酒里边加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和谁一起喝。

《人生得意在长安:诗说大唐》

辛晓娟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脱胎于央视《百家讲坛》“诗说唐朝”系列节目,以陈子昂、杜甫、孟浩然、王之涣等唐朝诗人的21首著名诗歌为线索,呈现了唐朝生活的多个侧面。

  譬如以长安物价为切口的经济史、以科举活动为代表的制度史、以李杜等诗人命运为核心的文学史等,还旁及唐代饮食、唐代乐舞、唐代妆容服饰等内容。

  本书力图将诗的浪漫与史的厚重相结合,沟通感性与理性,历史与当下。让读者能穿越千年时光,与李、杜、王、孟相聚于席间,推杯换盏,在感受盛唐气象的同时,也获得新的体悟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