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悦听】童眸中的童家巷-新华网

【新华悦听】童眸中的童家巷

2025-02-21 09:30: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悦听 值得一听”,大家好,这里是《新华悦听》,我是本期主播旧时烟,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文章是《消逝的风景》一书中的《童眸中的童家巷》(节选)。

  小时候我在南京城里住过的街巷很多,大多数都带一个“家”字,如童家巷、申家巷、姚家巷等,我试图用“电影眼睛”去搜寻历史的底片,进行二次曝光,就是想把历史和现实链接起来看风景画面。

  在我童年的眼中,夫子庙的街景是最好玩的,除了满大街各种各样的百货店铺和酒肆饭馆外,沿街都有挑着担子的小吃,这是南京著名小吃的集散地,所谓糖芋苗粥、柴火馄饨、蒸儿糕、腊八粥……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可惜那时候小儿口袋里少有碎银,好在有的小贩可以用废品冲抵兑换食物,所以孩子们多半在敲麦芽糖、浇糖稀和做面人的担子前徘徊。尤其是浇糖稀的老头真神奇,你要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他都能用糖稀在铁板上七绕八绕地画出来,粘在一根细木棍上,一铲,一幅惟妙惟肖的金猴奋起千钧棒就插在草木棒子上了,惹得大家涎水直流,尽管会被大人唾骂成不卫生的下流行径,但是哪个儿童没有这种追逐野趣的逆反心理呢。当然,精神上的追求也是有的,东市西市到处都是旧书摊子,店铺早晨一开张就把摘下来的门板架在凳子上,把成捆的书籍摊在门前,任顾客阅读挑选,这是大人的去处,小儿们都是在大成殿门口的角落处寻到小人书摊,一分钱就能看两个小时,周围的叫卖声、吆喝声全不当回事,直到饥肠辘辘时,才怏怏离去。

  现在看夫子庙很小,但在儿时觉得夫子庙好大好大。用1950年代末的“电影眼睛”去拍摄其现场:且不说一路沿街鳞次栉比的店铺人头攒动,就是大光明电影院、解放电影院就足够诱人了,何况还有当时南京排名第三的永安商场。走过夫子庙的街市,你得调动身体的全部器官去体会它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妙处——那半旧不新的民国风情韵味。你的眼睛得留意既古板又现代的中西混搭的建筑风格,倘若是晚间,电影院闪烁着的霓虹灯就让你目迷五色。你的耳朵里灌满了各种各样混搭的声音,那沿途的叫卖声和吆喝声,怎么都盖不过蒋有记锅贴和六凤居葱油大饼敲锅沿的清脆声,还有那电影院喇叭里传来的歌曲声,其城市交响曲也是土洋结合的产物。这时你的嗅觉也会让你不知所措,各种油炸食品散发出来的香味是那个时代最诱人的魅力,鸭油烧饼、牛肉锅贴、葱油大饼、烹调炒菜……让你不能自已。声光电打通了你的经络,让你流连徘徊在这座古城的现代与古代的交汇处。

  说实话,每隔十年看一次夫子庙的风景都有不同的感受。肯尼斯·克拉克在《风景入画》中说:“在一个暴力和歇斯底里的时代,一个所有标准和传统都被有意识地破坏的时代,尤其是在一个丧失了对自然秩序全部信心的时代,这也许是独特的人类灵魂能够坚持它的意识的唯一可能的方式。”这样的反思,我们可以在狄更斯和菲兹杰拉德的伦敦、巴黎和纽约风景中找到答案。

《消逝的风景》

丁帆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消逝的风景》从南京这一极具符号特征的城市出发,写南京今时、旧日人文风貌,又有作者亲历的南京变迁历史,全书将记载里的、高阁中的南京,放在生活中予以端详。

  书分四辑,作者笔力触及文化史,将诸多文化、历史、艺术典故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地融入生活,又打通同一时代下的东西方文明,让读者在散步般轻松的阅读中汲取大量知识,对生活的新与旧、时代的纷繁发展、地理意义上令人迷惑又新鲜的多样色彩有新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