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因其香甜多汁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但与此同时,围绕草莓的谣言却始终层出不穷。如有的视频声称“吃草莓会导致出血热”;还有的视频声称草莓打药多,称其是“百毒之首”的水果。草莓仿佛是自带“招黑”体质,各种“传言”花样百出,令人眼花缭乱,难以辨别。不少人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选择盲目跟风,不知不觉成为谣言的助推者。
可谣言一出,最受伤的还是广大农户。
因此,农产品谣言必须加以遏制。而遏制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的发生需要系统治理,但最重要的是监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谣言的传播成本一再降低,但澄清谣言却需要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行政成本。传谣易,辟谣难。有关部门应当意识到农产品谣言的危害性,依法依规对谣言传播行为采取相应措施和处罚,让监管“长出牙齿”,让恶意造谣者付出代价。
其次,谣言止于智者。社会多方主体应当主动宣传,对热门的谣言及时回应、主动发声,用知识和真相“斩断”谣言传播的链条?;褂哟罂破招牧Χ?,提高社会和公众的科学素养,防止无辜的围观群众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此外,有关部门还可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通过大数据工具梳理出谣言的传播轨迹、人群画像等基础信息,从而建立相应舆情预警机制,在谣言传播早期对相关舆情提前介入,从而防止谣言的大范围传播。
最后,打铁还需自身硬。放心农产品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当前“舌尖上的安全”始终是党和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从“药瓶子”到“菜篮子”,从“果盘子”到“米袋子”,所有环节的监管坚持“严”字当头,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政府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力气,通过专项治理行动、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等系列举措,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过程覆盖。市场的信心提振了,伤农谣言自然会失去生存空间。
总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更不能成为一再误伤农户的谣言温床。只有让监管和执法“长出牙齿”,让科学与真相的子弹多飞一会,农产品谣言自然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