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的行家里手

王煌 (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要成长起来,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延安时期,我们党在学理论上有一句生动的话,叫“吃小米饭,攻理论山”。“攻理论山”就是要拿出“攻山头”的精神,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掌握理论精髓,领悟真理力量。
不畏山高水远,只因心之所向。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作为推动全党理论武装的重要阵地之一,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重要政治任务,也是第一工作职责。为了练好基本功,我们以学开路,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作为办文办事的基础环节。编辑《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时,收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活动大事记3990条,汇编习近平总书记各类文稿1800多篇。编写理论读物时,发扬“每编一本书、做一次论述摘编”的好传统,形成1200万字的思想文库。“攻理论山”过程虽然艰辛,但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学习的内容越深入,就越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所震撼,就越能做到至信而深厚、融通而达用、执着而笃行。
没有终南捷径,学会多辟蹊径。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游黄山记》里透露了他的登山秘诀,即“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在理论学习中,我们难免会陷入一些一知半解、百思不解的“塞处”“悬处”,不妨培养和树立研究型思维,运用辩证比较、抓住重点、联系实际等方法,找寻打通学习障碍、解答思想困惑的“金钥匙”。我们把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作为推动理论武装的重要途径,聚焦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推出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攻理论山”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登顶,只有坚持研机析理、触类旁通,把“所以然”想通透了,很多问题自然会豁然开朗,进而从渐悟走向顿悟。
既要登高望远,也要关注脚下。做好党的理论工作,要通过理论学习提升做好业务工作的专业能力,把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检验党性、锤炼党性的考场。近年来,理论局承担了很多重要专项任务,我们珍惜机遇、闻战则喜,接续奋战在重点工作第一线。为推动党员、干部、群众全面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编写出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分领域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问答十余本。为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基层,组织中央宣讲团赴全国各地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推动提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制定实施相关法规文件。“攻理论山”必须胸怀“国之大者”,脚踏实地、履职尽责,切实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制定政策文件、谋划重点任务,在意识形态最前沿、理论武装第一线打头阵、当先锋、作贡献。
坚持思想引领 书写改革新篇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谋划部署司法改革,力度之大、效果之好前所未有。我和同事们一起参与推动并见证“立案难”成为历史,“诉讼难”有效缓解,司法便民服务体系被誉为中国司法文明的显著标志。
学好科学理论,增强改革本领。司法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性工作。如何保证沿着正确方向推进改革?我们的“法宝”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用科学理论指导改革实践。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作为司法改革的“先手棋”,从“审查”到“登记”,两字之变,却是法院案件受理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当时,作为部门最年轻的同志,我承担了起草改革文件的重任。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案登记制改革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我和同事反复钻研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起草了高质量的改革文件。2015年5月1日,人民法院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作出“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的庄严承诺。近年来,尝到理论学习甜头的我们建立了“午间学习制”,开展“诉服青年说”活动,“天天学思想”成为一种自觉。
永葆为民情怀,做实调查研究。人民性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最鲜明的品格。2019年,在全国法院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一些地方法院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我主动请缨,和同事三次走进西藏,广泛走访全区基层法院,针对干警信息化能力不足这一短板,加强指导,帮助打开工作新局面,实现全国法院诉讼服务改革“一个都不掉队”。如今,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群众打官司从千里奔波、耗时费力变为“零跑腿”“一次办”,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及。
坚持守正创新,凝聚改革合力。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桐城六尺巷调研时强调,“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2013年以来,全国法院案件总量持续攀升,以2023年为例,全国法院一年受理的案件数量已超4500万件。我国有14亿多人口,如果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官司,社会将不堪重负。如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解法结更解心结,成为摆在法院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为此,我们推动与16家中央单位共建“总对总”多元解纷机制,用好“联”字诀,在联合会商中凝聚思想共识,在联合发文中健全工作机制,在联建平台中集成调解资源,在联合指导中增强解纷能力,实现纠纷化解从“我管”到“都管”。目前,已有超过40%的纠纷解决在诉前,2018年至2024年累计调解成功达4500万件。在国际司法争端解决网络大会上,我骄傲地讲述中国法院调解实践,多元解纷的中国方案被写入调解最佳实践指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部署。法院年轻干部将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记录伟大时代 唱响奋进凯歌

在所有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在所有记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闻工作中,没有比做好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报道更重要、更直接、更有力量的了。很荣幸的是,作为新华社核心报道团队的一员,我能够有机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跟进报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活动,近距离感受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党大国领袖高超的政治智慧、深厚的为民情怀、卓越的领导才能。
在系统学习中领悟思想高度。新闻工作者承担着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使命。我们部门每个人案头上都摆放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原著和权威辅导读本。领到一个报道任务、策划一组新闻选题,第一件事就是从书中找思路、找方向、找答案。我们原原本本学,通过举办集中读书班、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研讨等方式及时跟进学习;创新方式学,定期请参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报道的记者结合经历谈学习体会;全面深入学,分门别类梳理归纳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在系统学习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
在沉浸学习中感悟思想温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意志、品格、风范、情怀的生动体现。越是沉浸其中,越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崇高的人格风范、深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平常话语阐释治国理政的道理,用形象比喻传达意蕴深刻的哲理。那些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为新闻报道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我们充分利用近身采访优势,采写侧记、特写、纪实等现场报道,原汁原味还原生动细节和鲜活话语,努力用更加准确传神的新闻报道,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无穷魅力。
在贯通学习中感受思想厚度。我曾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福建宁德采访。在周宁县黄振芳家庭林场,当地群众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习近平总书记就在这里提出森林“三库”理念,即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30多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从“三库”到“四库”,从闽东山区到京华大地,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展示出一个科学理论是如何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深化完善的。
两个多月前,我参加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现场说的一句话令我心潮澎湃:“当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一个时代,更多孕育的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曙光。”能亲眼见证并亲笔记录一个古老民族奋力迈向复兴的铿锵步伐,新闻工作者何其有幸!
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新闻战线的年轻干部,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终身课题,把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在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中挺膺担当,记录伟大时代、唱响奋进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