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昆明6月12日电? 题:五湖为家——李小波下山记
新华社记者杨静
年少时的李小波,希望自己不再饿肚子。成家后的他,希望孩子不要像他被迫辍学。搬迁后的他,希望能从五湖小组走向五湖四海。
希望一直是有的,但改变却在近年才发生。年仅37岁的李小波近5年经历的,是他祖辈都未曾想过的世界,生活条件、发展观念等都发生了转变。而这源于一个艰难的决定:易地搬迁。
位于怒江边的托坪村五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李小波生活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乡托坪村,这是一个位于高黎贡山上的怒族村落。山上的生活几十年如一日,村民住在木板搭建的房屋里,陡峭的山坡上仅能种玉米、土豆、核桃等作物。
“能吃上玉米饭就不错了?!崩钚〔ㄋ?,过去仅有的改变,就是房顶的茅草变成了石棉瓦,不用因缺被子,担心火塘熄灭被冻醒。
山外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山上生活不值得过。但村干部2016年动员大家搬迁时,却遭遇“当头棒”?!安辉赴?、向我们吐唾沫?!贝逦嶂魅瓮跣〔ǘ宰霭崆üぷ鞯某【耙廊挥∠笊羁?。
虽然山上的住房、饮水安全都存在问题,每日重复劳动反倒让他们感到踏实?!笆杖氪幽睦?,山上的产业怎么办?”这是群众问得最多的问题,扶贫干部用老师不愿来、外村姑娘不愿嫁等案例来做群众思想工作,还带他们去周边安置点考察,让大家知道生活的方向。
“动员过程不容易,但大家还是同意搬迁?!弊ご宸銎兜谝皇榧呛腿袼?,搬迁项目建设启动后,村里的小孩回家路过建设点都会停下来看看,还问家长何时搬下来。
去年初,位于托坪村委会五湖村民小组的搬迁点正式建成启用,这个与乡政府仅一江之隔的搬迁点是村里最好的地段。来自托坪村、普洛村、架究村、果科村的163户群众至此告别木板房,搬入整洁明亮的新家。
一排排黄色外墙的楼房成为峡谷里显著的标识。搬家当天,李小波的儿子李欧凯非???。在山上拍球总担心皮球滚下山,有时捡球比拍球的时间还长。现在搬迁点有他想要的篮球场,晚上都可以打球了。
“弟弟妹妹已经不愿回山上了?!?0岁的李欧凯说,自己有时候还和爸爸上山干活,但新家有独立的卫生间,离学校也更近,还能骑自行车,还是山下更舒服。
村民李小波在山下的扶贫车间学习竹编(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为了让大家尽快融入五湖,当地通过开设扶贫车间,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对外劳务输出等方式,让大家有活干、能赚钱。
下山后的李小波身份多了起来,觉得每天时间都不够用。作为生态护林员,他要负责巡山护林。最近他在扶贫车间学习竹编,逐渐学会竹编“?!弊趾椭癖嗝倒濉6拮友Щ崃擞貌莨吮嘀ひ掌?,还成了扶贫车间管理员。
“收入上来了,山上的产业也不能丢。”李小波说,扶贫干部为他们配置了草果、花椒、茶叶等产业,去年草果收入超过一万元。
72岁的四玛张是李小波的母亲。四玛张说,有了好政策,才吃上了大米,好时代比火塘还温暖。
到去年底,托坪村有119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从65.24%降至0.59%。
村民李小波准备去山里劳动(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王小波认为,贫困发生率下降的背后,其实是中间一代人迈出接触学习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艰难一步。
如今,托坪村群众已告别封闭、融入五湖,并随着奔涌的怒江,去到更远的五湖四海。搬迁后,村里已有4户娶了媳妇。在此之前,村里有5年都没办喜事了。
“五湖就是我们的家?!崩钚〔ㄋ?,希望未来能有一条上山的机耕路,让我们的产业也能顺畅地通向五湖四海,把自家发展好,把家园建设好。
位于怒江边的托坪村五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无人机照片,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村民李小波的妻子阿花妹在托坪村五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扶贫车间用草果杆编织工艺品(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村民李小波的妻子阿花妹在托坪村五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家中晾晒衣服(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村民李小波一家在托坪村五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家中休息(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村民李小波(左)在山上的家中劝说母亲跟他一起下山生活(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村民李小波在山上的地里劳动(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