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5月26日电?题:湖南:精准扶贫首倡地圆了“千年梦想”
新华社记者苏晓洲、张玉洁
湖南,武陵、雪峰、罗霄三山环抱,“七山一水二分田”。很多山区历史上交通闭塞、土地瘠薄,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温饱无着、战乱频仍、苛政重税形成恶性循环,贫穷和饥馑的阴影挥之难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全省上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努力走好精准、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举消灭了“千年贫困”。
如今,湖南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领跑世界,工程机械“智造”在全球举足轻重,从“银河”到“天河”,超级计算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三湘儿女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实现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步伐坚定。
“精准扶贫”绘就风情画卷
行走在“大湘西”地区,记者从两千多年前的里耶秦简中,读到先民匮乏粮食种子的困境;在一千多年前铸造的“溪州铜柱”上,看到古人“永无金戈之虞,克保耕桑之业”的梦想;在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听到这样的“泪奔故事”:1929年,红军团长贺桂如高喊“为了让下一代吃上大米饭,冲啊!”,带队杀敌,身中7弹壮烈牺牲!
“千年贫困”令人不堪回首,今朝圆梦仰仗“精准扶贫”。
这是2020年10月25日拍摄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一处农家乐(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初夏时节,在武陵山区腹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记者夜宿一户农家。
“从今年春节到现在,我家餐馆、民宿的生意越来越好了?!币雇斫崾惶斓拿β担诘踅怕デ昂炔栊№呐┘夷兄魅?,并不知道记者身份。聊天中他喜滋滋地说,如今十八洞村有“四多一少”——挣钱门路多了、勤快的人多了、新吊脚楼多了、年轻人多了,而喝酒解闷、越喝越愁的“闲酒鬼”少了。村子由之前远近闻名的深贫村,变成了被人羡慕的小康村。
十八洞村命运的新转折,始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
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说,彼时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1668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8%,堪称“一穷二白”。8年间,当地干部群众围绕“精准”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开饭店、建民宿、种水果、办水厂,脱贫成效显著。到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8369元。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杨秀富在整理自家民宿(2019年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十八洞村的“蝶变”,是三湘四水战胜“千年贫困”的成就缩影。
基建投入消灭“贫困孤岛”,教育助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危房改造、易地搬迁挪“穷窝”拔“穷根”,合作医疗防止“因病致贫”,低保和特困帮扶等构筑“兜底保障”……湖南精准扶贫步步为营,精准脱贫久久为功。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在十八洞村山泉水厂工作(2019年9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如今行走在湖南山区,目之所及有奇峰秀水、林海苍莽的自然画卷,更有城乡物阜民丰,文旅、果业、茶业等“绿色经济”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
成群罗纹鸭在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飞翔(2020年11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湖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湖南51个贫困县、692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68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299元增加到2020年的12206元。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小学的学生在教室吃午饭(2019年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民本导向”盯“长板”补“短板”
湖南在勇?!熬挤銎妒壮氐庇惺壮痹鹑瓮保褂眯挠们榘旌弥氐忝裆凳?,致力于让人民群众生活迈上更高台阶。
从南洞庭湖畔的沅江市,到西洞庭湖畔的汉寿县,“八百里洞庭”浩荡清波之滨,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绿浪翻滚。田间地头,机械化智能化的农机“铁?!薄⑴┯梦奕嘶胺膳!?、农民和农技人员“老黄牛”、农村基层干部“孺子?!薄⒓夹团┮荡蠡Ш推笠怠巴鼗呐!币坏溃鄢伞拔迮;嵴健毕执概┮档纳季?。
工作人员在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米香村的稻田旁操控无人机给晚稻打药(2020年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湖南作为产粮大省,坚持重农务本,粮食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产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与此同时,泛着油光、脍炙人口的“国民下饭菜”——剁椒大鱼头、辣椒小炒肉和口味小龙虾,背后有湘鱼、湘肉、湘虾、湘椒等产业坚强支撑。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2015年—2020年,保持稳健发展的湖南第一产业总量由全国第8位上升至第6位。粮食、蔬菜、畜禽三个千亿产业之后,油料、茶叶、水果、水产、中药材、南竹等正在加快形成千亿产业。
在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草尾镇沅江现代农业技术研发基地,工作人员演示插秧机操作(2021年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强化路网设施建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医疗条件、发展体育事业、稳定就业形势、强化社会保障,湖南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盯着“长板”补“短板”。统计数据显示,湖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9317元,提高到2020年的29380元。
这是2019年4月28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拍摄的梦洁家纺智能生产线。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智造+创造”开启美好未来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和长沙南站之间的磁浮列车是湖南先进轨道交通产业的名片之一。从第一列电力机车,到自主国产第一列动车、第一列高铁、第一列磁浮,都诞生于湖南。
眼下,位于株洲的“中国动力谷”,产品覆盖“和谐号”“复兴号”和时速600公里磁浮列车“全谱系”,不断推动世界铁路技术向更快、更强、更好“追梦”“圆梦”……
这是2020年7月29日在湖南省株洲市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拍摄的“神24”超大功率电力机车。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晚清时期湖南诞生了著名的“湘军”。如今,世界工程机械领域又有一支“湘军”崛起。长沙有4家企业进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50强,全球很多“超级”项目,都离不开它们。
在湖南先进制造业领域,人们能看到越来越多“未来工厂”的身影?!盎骰蝗恕薄爸悄苤圃臁薄肮ひ?.0”“5G+AR”“数据互联”,有外国媒体参观后感叹,湖南“藏着中国工业未来的蓝图”。
眼下,诞生于湖南的“天河”超级计算机强有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在最核心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芯片技术领域,有湖南“血统”的“麒麟”操作系统与飞腾CPU结合,共同构筑的中国自主“PK”体系。到2025年,湖南先进计算直接产业规模有望达到8.1万亿元。
参观者在湖南省长沙市观看湖南省脱贫攻坚大型成就展(2021年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苏晓洲 摄
湖南有“工科硬”,还有“文化软”?!暗缡酉婢薄俺霭嫦婢北3智渴疲ど陈砝干绞悠滴拇床翟俺晌笃鹬?。受文创带动,长沙街头巷尾“真人秀”“热播剧”“音乐节”“电音风”“潮流装”等新职业蓬勃兴起,越来越“潮”的长沙跃升为“顶流网红城市”,逢年过节都是热门“打卡地”。
“十三五”时期,湖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五年跨越两个万亿元台阶。
这是2020年8月7日在湖南岳阳东洞庭湖麋鹿和鸟类救治避难中心拍摄的麋鹿和飞鸟。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