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互联网平台已逐渐成为连接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关键桥梁,尤其在就业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平台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便捷的服务,更为广大劳动者开辟了全新的就业途径。
作为新就业形态的主要承载者,互联网平台打破了传统就业模式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同时也对劳动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平衡创新与规范,确保互联网平台就业的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日,中国社科院大学发布的《电商生态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促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拼多多平台凭借广泛的用户需求、宽松的准入门槛和亲民的运营成本,系统性地激发了电商就业生态的活力,带动超5500万人就业,数据凸显了拼多多在促进就业方面的巨大作用,也为观察电商平台如何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电商平台的兴起使得创新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更广泛的人群。“产业+互联网”的模式为从事工业、农业及服务业的数千万人口,以及妇女、老年人等传统劳动力市场的弱势群体,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彰显出普惠性。作为“新电商平台”代表的拼多多通过创新业态吸引了大量个体商家入驻,带动了店铺雇佣就业。自2015年成立以来,拼多多就以其独特的拼团模式和亲民的价格策略迅速吸引大量用户,商家数量和商品种类也随之激增,而庞大的商家群体正是拼多多持续激发就业活力的关键。
甘肃省天水市甘江村的张鹏飞是电商平台就业大军里的一个缩影,他回乡创业,在拼多多上销售花牛苹果。得益于平台“农地云拼”模式和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果农收入有所提高,当地也新增了大量就业机会。据了解,张鹏飞雇佣的十多名员工大多是甘江村的妇女,这份工作为她们提供了稳定、离家近、时间自由的收入来源。
阳山水蜜桃也曾面临销售难题,但果农胡秀桂借助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将水蜜桃销往全国各地,他通过与生鲜电商李成龙合作,在拼多多开设店铺,注重品质和服务,复购率超过40%。如今,胡秀桂一亩地每年能挣至少三万元,甚至收购了周边农户的桃子进行销售。在拼多多“电商西进”政策的支持下,阳山水蜜桃走出了“长三角”,最远卖到西北五省。像胡秀桂这样的果农在阳山镇还有很多,他们借助电商平台实现了收入增长,也为更多消费者带去了江南的“鲜甜”。可以说,电商业态的发展与创新不仅带动直接就业,也让更多“弱势群体”间接受益。
“电商平台在乡村振兴和社区发展中创造了大量特色就业机会,推动了普惠就业的实现,在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社科院大学副教授刘晓春认为,这些举措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主站外,拼多多还通过推出“多多买菜”等创新业务,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作为社区团购平台,“多多买菜”整合社区资源,优化供应链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实惠的购物体验,也带动了仓储物流、生鲜分拣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种创新模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对社区毛细就业起到了积极的补充作用。
在激发商家活跃度和吸引个体商家入驻以外,挖掘市场需求、匹配商家供应也是电商平台激活供给端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
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推荐算法,精准捕捉用户需求并反馈给商家,帮助商家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商家则可根据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这种以市场需求、用户喜好为导向的商业模式,不仅从产品端加强了创新竞争力,同时提升了用户体验和商家盈利能力,也促进了供给端就业的增长。
《报告》指出,拼多多正在通过一系列战略措施降低商家的经营成本和物流成本。如“百亿减免”“电商西进”和“新质供给”等政策均着力于推动产品、技术和品牌创新的成本下降,从而提升商家的盈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进而带动就业增长。
《报告》认为,新电商平台在促进就业方面存在巨大潜力,同时也应积极探索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首先,平台应放宽准入门槛,降低运营成本,吸引更多商家入驻;其次,通过创新业态和拓展业务范围,进一步挖掘就业潜力。例如,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等新兴业务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增长;再次,平台还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精准捕捉用户需求并反馈给商家,帮助供给侧优化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
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型电商平台,有望在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下带动高质量、多元化就业。通过“超短链”模式,社群经济与电子商务平台相深度结合,通过社交网络的传播效应,拼团模式增强了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联系,为众多劳动者开辟了就业机会。
同时,电商平台通过支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建立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降低运营成本和创业难度,鼓励人才回归家乡创业和就业。这在推动就业机会向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下沉方面,展现出平台的高效性和低成本优势,亦有利于促进地区发展的均衡。(记者 周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