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畅杨杨。
我是孟津民间剪纸技艺的传承人,更是一位爱好剪纸的90后。孟津剪纸源于河南豫西地区,属于传统美术,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从2010年开始,我回老家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向文化主管的单位申报孟津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孟津剪纸被列入到了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个90后的剪纸传承人,就要剪一些有新时代特点的剪纸作品。我擅长的是即兴创作、脱稿剪纸,速度就是快。我们会了那些传统的图案之外,还要能够看到任何的物体,或者别人给我一个命题就能即时创作。搞剪纸创作一定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样脑海中才会有更多的画面跟场景。我感觉剪纸是让我用纸和剪刀在对话,把我的情感通过纸释放出来。其实是一种静修,或者自我的享受。我以后要开展的工作,或许是要承担着怎样让剪纸在00后、10后、20后这些年轻一代的未来人,怎么能认识我们这种传统艺术,这是我一生要去做的事情。
剪纸在我们家乡洛阳孟津,人们称之为是铰花。我爱上铰花,走上剪纸传承之路的主要原因就是童年时经常能看到我的奶奶铰花。从我记事起,我的奶奶就已经是满头白发,她平时会端一个针线簸箩,坐在我们家上屋门口扎花、剪绣样,边绣她还会哼唱一些曲儿。那时我就会感觉这些很神奇,一会儿的工夫她就会铰出来花、铰出来鸟,我便跟着我奶奶一块剪着玩。我们一块剪过龙、虎、麒麟、猪、狗,剪花草鸡鱼等,就这样剪纸与我的生活就越来越亲密。小学后,我越剪越多,剪纸变成了我的一项才艺。元旦时学校要布置教室,别人都是挂个气球做装饰,或者在黑板上画图画;我就用剪刀剪春字,剪花草动物,把教室的每个窗户都装扮得色彩缤纷。每到过元旦时,我们班的窗户都是最漂亮、最炫的,引来其他班级学生的围观。当学校组织参加少年类的书画作品赛时,我也都会用剪纸来参赛,每次剪纸都会得奖,这都鼓励着我,让我越剪越有劲儿。
我出生的家庭,父母都是在村里边务农。我有两个姐姐,作为家中期盼的男孩子去剪纸、铰花,父母肯定是不太支持的。18岁左右,我和同乡的青年一样南下到深圳打工,做一些插件安装的工作。休息之余我就继续剪纸,没有彩纸就用报纸、宣传页来剪,其他人那时去玩,我就会在我们上下铺的铁床上开始剪纸。
那时从网上我看到了剪纸竟然还有全国比赛,是在山西举办的“中国年俗剪纸大赛”。我创作了剪纸作品《孟津年俗剪纸》,灵感来源于我小时候村里过年的习俗。小时候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砍柏枝”等,一直剪到正月十五。作品剪好后,我把它邮寄到了山西,没想到几个月后通知我获得了三等奖,奖金是三百块。主办方问我去不去山西参加颁奖仪式,当时我很激动。因为是第一次获奖,我想着肯定要去看看,为了自己的爱好,即使路费高于奖金我也要去。正是那次的剪纸活动,让我深刻地了解了剪纸是我们国家?;さ姆俏镏饰幕挪?;也看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剪纸还能剪那么大、那么好。我参加这次活动时十九岁,是当时年龄最小的作者。当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要努力学习,好好地创作剪纸,向一等奖冲刺,让更多人了解剪纸。
于是我决定回家专门剪纸,但是我父母认为铰花都是老婆婆们闲着没事做的事,你一个男孩子还是应该好好赚钱。就这样我跟父母僵持了很久,但最后还是我拗着性子从外边回到了我们农村老家,开始寻找会剪纸的老人,去记录、去询问、学习我们地区传统的剪纸民俗知识。因为现在像剪纸这个艺术,在我们的地区还仅是一些老人出自一些喜好去剪、去做,但随着这些老人的去世,这些作品也就会随着一把火被烧掉。我希望我能把这些东西都保留下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了解我们地区的剪纸文化,所以我就下决心收集这些剪纸的资料,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想要申报还要去做很多的事情,一是去寻找这些传世的老作品,另外就是要扩大孟津剪纸的影响力,参加各种比赛去获奖。那时我白天去寻找老艺人,晚上就自己在屋里埋头创作,每天晚上都会剪到凌晨一点多。我妈本来是反对的,但是当她看到每晚我都会剪到很晚,她就明白了我是真心喜欢这个事儿,就慢慢地开始心疼我。后来她也帮助我开始粘贴,像我剪的《都说我孟津好风光》,这个作品长13米,没有那么长的纸,我们就一起粘贴?;巳龆嘣录敉?,家里边没有那么大粘贴装裱的空间,我父母就站在我们家院子的平房顶上一起把它铺开,一个一个地粘起来裱好。
从2011年开始,我获奖的证书就越积越多,整理的材料也越来越多,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逐渐丰富了。到了2015年,孟津剪纸正式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津剪纸在河南的剪纸队伍里还是个婴孩,在剪纸资料整理、作品创作和传承发展上要做的事儿还很多。在寻访老艺人的时候,我听年长的老人讲:我们这儿有个爱剪花的妇女,剪刀会一直带到身上,有空就剪;当时集体劳动她的剪刀就会塞到草堆里,歇工休息的时候就会拿出来剪。有一次剪刀放在草堆里不知被谁捡走了,气得大哭,还生了一场病。当听到这些老人们说过去发生的这些事,我的感受就是寻找和探索永不停止。在土地上、在田野中,民俗的遗存和感知是丰厚无尽的。剪纸在过去的生活,在落后的时代,在民间土壤里被埋藏着。在今日,在现代的社会中,应该让它绽放出新的花朵。
我之前剪过的民俗剪纸作品,像《白蛇传》、《七月七鹊桥会》、《夜哭郎》等等,这些题材承载的是我们的传统。但这些较为传统的剪纸受众并不多,所以我认为青年人要有新的创新,加入现代社会中许多时尚前卫的元素,这样才能获得更多人的喜爱。在2014年世界杯的时候,我就试着剪“世界杯剪纸”,梅西、C罗、内马尔,让一些球星跃然纸上,让热爱足球的年轻人去关注、了解到传统的剪纸艺术。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看到关于战争的一些资料图片后,就创作了一幅《南京大屠杀》剪纸。画面中运用了黄色、红色、黑色表现土地、火焰还有愤怒,这些都是用剪纸来表达我心中的感受。我的工作室现在也会做一些时尚的婚纱照剪纸,还有生日剪纸等,把这些传统吉祥的寓意融入到现代人们的需求、装饰和礼物中。
这几年我的作品也逐渐地走出了乡村,向国外更多的地方展示剪纸技艺,让更多人感受到我们传统艺术的精巧魅力。现在也有几个年轻人加入到我的剪纸团队里,传统的技艺需要年轻的血液注入,新的思维观点和方式会推动剪纸不断创新。但传统的民俗剪纸我们依旧不能忘,要一直传承下去。在我的家乡孟津,我也影响了一批人让他们重新喜欢上剪纸,他们有五六十岁在农闲时拿起剪刀的阿姨,也有小学生。我每天则继续努力创作,收集整理一些老的剪纸作品。我计划慢慢地要把自己剪纸的方法和作品创作感悟总结出来,编辑成一些剪纸的书籍,让爱好剪纸的人有一些参考的资料。同时我未来的小目标就是要把我收集到的各种剪纸作品分类,作为一个综合的艺术场馆,让大家能够详细了解剪纸的历史和发展。我依旧奔跑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我相信通过坚持和努力我的梦想才能成真。剪纸艺术的技艺是没有终点的,只要思想永远不停地前进,创作与创造就永远不会停。我非常感谢那些在我成长中指导我,帮助我的所有老师和朋友。勇敢追梦青春才会精彩纷呈,我是畅杨杨,90后的剪纸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