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于2015年12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市举行。农业合作是此次峰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外界对此次会议期望很高。
当前中非农业合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有望迎来历史性突破。首先,中国政府重视提升中非关系,并把农业合作作为抓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振兴南南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把对非工作放在了更高的战略地位上,不断加大对非洲的投入。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访就包括非洲三国,提出了“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其核心要义就是要把帮助非洲实现经济独立和自主可持续发展同中国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时提出“461”中非合作框架,重点实施产业合作、金融合作、减贫合作、生态环保合作、人文交流合作、和平安全合作六大工程和基础设施“三大网络”,打造中非关系的升级版。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大发展峰会上宣布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习近平访美期间宣布出资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增强其使用绿色气候基金资金的能力。在南南合作圆桌会上,习近平宣布,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未来5年中国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包括100个减贫项目,100个农业合作项目,100个促贸援助项目,100个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100所医院和诊所,100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即将于今年12月在南非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无疑将成为中非合作的又一个里程碑性质的会议。中国主张将减贫作为实现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核心目标。可以预见,中国将帮助非洲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实现非洲的脱贫,支持非洲实现2015年后发展议程。
其次,非洲进入自主发展的快车道,各国更加重视农业发展。新世纪以来,非洲大陆的政治状况日趋稳定,地区冲突和热点问题明显降温,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社会经济也获得了长足发展,非洲追求联合自强的意愿与信心空前高涨。非洲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其年均经济增速达到5.5%左右,在全球仅次于增长最快的亚洲地区。世界经济增速前20个国家中,有11个在非洲。非洲正成为世界经济的“明日之星”。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2011-2015年,前10位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中非洲国家将占到7个。2002年,非盟“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将农业与市场准入、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开发等作为4大优先发展领域。作为NEPAD的子计划,2003年发起的“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CAADP)设定了各个国家需要将财政预算的10%投入到农业领域,并力争实现农业国内生产总值6%的增长目标。在非盟委员会主席祖马的极力倡导下, 非盟于2013年通过“2063年愿景”,将在促进非洲经济多元化和工业化发展、促进技能培养和商业环境变革、释放青年创造力和能量、加大农业和农产品加工转型、实现非洲粮食自给等方面设立多个项目。
基于农业对非洲实现减贫、粮食安全、创造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灌溉计划、引进优良种子和机械化耕作方式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农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积极实施农业改革,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业收入。非洲国家除了纷纷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还相继制定了优惠的土地租赁制度以及农业税收、进口农机具税收减免或退税等政策,鼓励外国投资者投资非洲农业,大力吸收海外投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第三,“一带一路”催生中国对非洲基础设施投资热潮?;∩枋┍∪跏侵圃挤侵薰遗┮捣⒄沟闹匾烤?。渣打银行的一份报告认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巨大的资金需求,每年约需1000亿美元,而各国政府只能提供530亿美元,缺口高达470亿美元。 目前只有40%的非洲人用得上电,远低于全球68%的平均值;在非洲,只有33%的农村人口能享受到铺设好的道路,而只有5%的农村用地得到灌溉?;∩枋┓矫娴那啡痹斐煞侵薹⒄购兔骋籽现刂秃?。
中国政府提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一带一路”倡议,给非洲各国带来了希望。2014年5月,中方决定向非洲国家增加100亿美元贷款额度,使已承诺贷款提供额度达到300亿美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还与非洲开发银行商谈建立联合融资基金,搭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支线航空网、高速铁路网三方合作平台。李克强总理还宣布,到2020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要达到1000亿美元,即在2014-2020年间实现对非投资750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合作的重点领域。非洲国家应结合本国的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进行战略对接,与中国积极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
随着中非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领域的合作,制约非洲农业发展以及中非农业合作的基础设施瓶颈将得到有效缓解,非洲农业发展潜力将得到极大释放,中非农业合作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
由于中国加大对非减贫支持力度,帮助非洲实现2015年后发展议程,农业合作在双方关系中愈发重要。进一步扩大对非农业投资,深化农业合作已成必然。
一是建设完善的农业全产业链。随着中非合作加大对非基础设施投资,困扰非洲农业发展的电力、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等滞后现象会得到改善。为了确保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今后的方向是要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包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各个领域,而不是个别企业的单打独斗。从中非农业合作实践结果看,非洲农业发展以及中非农业合作要取得质的提升,非洲各国还需要提升“软设施”,包括增强政策稳定性,加大市场开放程度,制定优惠税收政策等等。
二是改革对非农业援助模式。当前中国农业援非的主要方式是建立中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示范中心旨在向非洲各国提供农业技术援助,通过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户提高农业生产率。这一举措的实际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得到了非洲各国的欢迎,但是,如何在合约期满后维持中心的运转确实是一个现实难题。此外,非洲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还存在不能学以致用的问题。因此,今后中国对非农业原则除了完善中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外,需要将中国的对非援助与2015年后发展议程结合起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共有8000万小农户,他们生产的粮食占这一地区粮食产量的80%,“支持小农户不仅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也能够在减少贫困方面产生明显作用。”为此,今后可考虑培养农业大学生志工,通过政府或民间组织派遣到非洲国家,传授农业生产技术,解决非洲小农户的切实困难。在为大学生志工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可鼓励他们扎根非洲。一些农业援助项目,可以交给市场,由企业来运作。这样中国企业的技术人员长期留在非洲,在当地扎根,逐渐改变受援国的农业生产状况。
三是中非农业合作要走“本地化”路径。多年来,中国政府帮助非洲国家援建了一批农业基础设施,中国企业也通过工程承包、直接投资等方式,在非洲国家开垦土地,兴建农场和农田灌溉项目等基础设施,对提高东道国农业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外界也出现对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中国公司雇佣当地员工比例过低以及中国企业违反当地劳工法规。这和我们的企业刚刚走出去,还不熟悉国际化经营管理有关。一些中国企业家还拿着中国的思维方式、管理方式到国外去进行管理。非洲大多数国家均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了法律体系,其中劳动法对工资标准和劳动时间具有明确的规定。许多中国的农业投资企业按照中国的文化习惯,因而常常引起纠纷。 因此,不少中企宁肯舍近求远,到中国招募工人,认为中国工人能加班、好管理。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中国企业在劳工方面存在的问题,属于“成长的烦扰”,随着中国农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提高,以及中非在基础设施和产业领域合作的全面铺开,中国投资非洲农业将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本地化”:不仅仅是员工本地化,原材料和市场都实现本地化,甚至包括技术研发也将实现本地化,从而实现非洲经济转型和整体振兴。(作者:姜志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张传红,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