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在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边境“蓝线”附近,中国扫雷官兵进入安全通道进行“蓝桶”勘察。新华社发(丁文栋摄)
新华社贝鲁特10月26日电 通讯:披荆斩棘穿越“死亡地带”——记中国新一批赴黎维和官兵首次“蓝线”勘察
丁文栋 刘攀
“我们通道周边都可能有地雷,大家一定要走探过的地方,注意脚下。”中国第19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组长和磊始终走在勘察队伍最前面,用探雷器探测每一处可疑地方,时刻提醒身后战友。
根据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司令部命令,自10月12日起,中国新一批赴黎维和官兵正式展开自今年8月部署至黎巴嫩以来的首次“蓝线”勘察。
10月23日,在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边境“蓝线”附近,中国扫雷官兵割除安全通道内的荆棘,进行“蓝桶”勘察。新华社发(丁文栋摄)
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边境的“蓝线”是联合国为黎以划定的长约121公里的临时?;鹣?,由300多个用于标记?;鹣叩摹袄锻啊绷佣桑虼吮怀莆袄断摺??!袄断摺币淮厥聘丛?,到处布满地雷,被视作“死亡地带”。历年来,在每个“蓝桶”设置点进行作业前,扫雷官兵都会先开辟一条安全通道。但由于开辟时间较长以及气候、雨水和自然灾害等因素,许多安全通道发生了不同程度损毁。
中国官兵的任务是:穿越雷区、查清蓝线上“蓝桶”与通道的相关情况,而后形成报告,为下一步维护提供依据。
10月23日,在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边境“蓝线”附近,中国扫雷官兵穿行在草丛间。新华社发(丁文栋摄)
秋季的地中海畔开始转凉。一大早,中国扫雷官兵来到“蓝线”附近,车辆停在距离安全通道口约500米的山路上。受地形限制,官兵须从安全通道口出发,步行至“蓝线”标记点,对标识系统、“蓝桶”设施及现场环境等进行评估。
安全通道外两侧不时能看到裸露的地雷,其中最近的距离通道不足两米。和磊是第二次参加维和任务。他说:“虽然我们走在安全通道内,但诸多原因可能导致通道外的地雷被冲刷到通道内,同时不能排除一些人为因素,比如在通道内设置新地雷的情况,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必须用探雷器对通道进行探测?!?/p>
10月23日,在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边境“蓝线”附近,中国扫雷官兵用探雷器探测,确保队伍可安全前进。新华社发(丁文栋摄)
崎岖的山路越来越陡,路况越来越差,茂密而锋利的荆棘成为勘察小组的最大阻碍,官兵们不得不停下来,戴上手套,用剪刀进行清理。遇到地势较恶劣、情况特别复杂的安全通道,勘察小组每前进一米都很困难。
中国第19批赴黎巴嫩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扫雷监督员况志邦说:“从上一个点出发,我们花了将近两个小时才抵达这片区域的最后一个“蓝桶”。其实从树林外看去就几十米距离,但我们前面完全没有路,头顶满是荆棘,四周都是带刺的灌木丛,清理时尽管手上戴着防割手套也会有刺痛感?!?/p>
10月23日,在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边境“蓝线”附近,中国扫雷官兵清理前行途中的荆棘。新华社发(丁文栋摄)
除复杂地势外,“蓝线”地区还经常有毒蛇、蜥蜴、狼和野猪出没,官兵们在树丛中行进需特别小心。而且,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危险的地雷和复杂的环境,还要时刻警惕“蓝线”随时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
7天时间里,中国扫雷官兵完成了67个“蓝桶”与安全通道的勘察,在“蓝线”雷区徒步行走近60公里,圆满完成首次“蓝线”勘察任务。接下来,按照联黎司令部指示,他们还将根据勘察情况开展“蓝桶”与安全通道维护任务。
10月23日,在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边境“蓝线”附近,中国扫雷官兵对勘察完毕的通道进行封围。新华社发(丁文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