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汶川
作者:杜京
汶川,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地方。
满怀期待与祝福,16年后,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汶川。
高远之处山峰嶙峋,盘旋在山腰那曲折险峻的道路,如缕缕飘带缠绕在绿水青山之间,成为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
山野里、田畴上,四处弥漫着秋的成熟,近看房前屋后菜园草地,满眼是无尽的芬芳。秋收时节,苹果、石榴、枇杷和李子挂满了枝头,吸引四方游人前来品尝。高耸的碉楼,整洁的民居,造型独特的木祭和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充满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不少游客选择自驾,邀约亲朋好友来到好客汶川,畅游羌族山寨,品尝秋天的味道,感受羌寨的风情……
眼前的景象令我惊讶,心中不禁在问:这里是汶川吗?是在那场大地震中变成一片废墟的汶川吗?
(一)
2008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顷刻间,一座美丽的城市化为废墟,场面让人痛彻心扉,不忍回首……
次日清晨,我与新华社记者郝远征、贺长山一行3人飞抵成都,开启20多年记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采访。救助中的感人场面,一次次让我潸然泪下;废墟下的生命之歌,一次次令我感动。我内心强烈地感受到:灾难磨砺意志,精神与希望同在,信念是不灭的光芒。汶川,一定会从废墟上崛起。
此次四川之行,带着思念与祝福,我走进了汶川。
汶川,因岷江(古称汶江)而得名,有两千多年的郡县史。相传是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大禹的故里。约公元前21世纪,大禹带领先民疏通江河,新修沟渠,发展农业,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创立了拯救苍生的丰功伟绩。
《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记载:“禹生石纽。”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鲧纳有莘氏女曰志,是为脩己。”姒,是夏王朝的国姓。大禹治水有功,舜赐其母姓“姒”。大禹治水的故事被当地百姓传为佳话,为后世留下动人传说。
在川西高原的层林叠嶂中,在岷江上游的翠绿河谷里,在“西羌门户,大禹故里”的汶川绵虒,大禹文化旅游区坐落于此。阳光明媚,在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和潺潺溪流的陪伴下,我走进大禹农庄。
秋风轻拂,桂花散发出馥郁优雅的香气。实木结构的农庄木屋依山而建,推开窗户,飘来阵阵花香。将宁静内敛珍藏于山林之间,返璞归真恬淡而自然,大禹农庄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如此幽静美好。原生羌族歌声中大禹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静静享受崇尚自然的本真生活,在质朴纯粹中寻找一份内心向往的淡泊,这里是时光悄然驻足的角落,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间烟火与珍馐佳肴相遇,餐桌上的每一道菜肴都是大自然恩赐的绿色食材,令人尽情享受美食的乐趣。“活水叠溪”鱼池里有珍贵的鱼种,这里还有通过太空种子繁育而成的有机蔬菜,以及融合了羌、藏、回等多个民族特色的美味佳肴。这些新鲜可口的食物,不仅满足了味蕾,更让人品味到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
夜幕降临,篝火晚会、烤肉、锅庄舞、羊皮鼓舞……大禹农庄一片欢腾。熊熊火焰照亮羌山的夜空,映照着七彩羌绣女主人们光亮红润的脸庞,在这浓郁的风土人情中,令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的羌族人,正跳起他们传统的羊皮鼓舞——这一汶川县的传统舞蹈,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羊皮鼓舞舞姿灵巧,豪迈粗犷,领舞者左肩扛神杖,右手执铜铃,其他表演者则手执羊皮鼓,围着火塘欢跳。4岁的羌族小男孩儿耶格成了舞场上的明星,他年纪虽小,却跳得有板有眼,非常投入。他的母亲赵志花告诉我,小耶格从一岁多就开始跟随身为羊皮鼓舞非遗传承人的爷爷赵俊成学习这门技艺。
小耶格的父亲余小赶提到,他们居住在海拔2500米的月里村,100多户人家中,很多人都会跳羊皮鼓舞。赵俊成的三个兄弟——赵国军、赵友顺和赵小成都是这门舞蹈的高手,其中二弟赵友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小耶格耳濡目染,跳羊皮鼓舞的天赋,可谓与生俱来。赵友顺说,羊皮鼓舞是羌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他们从月里村,跳到成都,跳到上海、哈尔滨和北京,要一代一代跳下去……如果说羌族歌舞是一杯醇香的美酒,那么羊皮鼓舞无疑是一部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经典民族史诗。
(二)
汽车沿着江边飞驰,沿途我看到了青山绿水间最美的风景。高山顶上白云蓝天间架起了一座座电信基站,远处山脚下,汶川县霸州小学气派的教学楼格外醒目。来到无忧城堡子关,走进位于县城西南岷江河畔的威州镇阳光社区一期。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小区里无花果树长得非常茂盛,枝头果实累累。
午后的阳光格外温暖,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朱泽云向我们介绍,“阳光社区现有羌、藏、回、汉等多个民族2075户居民4963人,作为汶川县灾后重建居民安置小区,这里是集公园绿地建设、美丽幸福文明和谐家园、大禹文化、感恩文化等为一体的新型综合示范社区。”从小生长在海拔1800多米的索桥村的朱泽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羌族汉子,他感慨地说,“千百年来,我们羌族人的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汶川地震后,国家为我们建设那么好的社区,大家都非常感恩。”
采访中我得知,逢年过节,社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及丰富多彩的羌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如“推杆”“纽棍”“跳背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增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每年秋收后的十月初一,举行隆重的“还天愿”活动,宰牛羊,备祭品,祭山谢神。从此岁岁相沿,逐渐演变成如今的“羌年”。
就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悠扬的歌声。顺着歌声,我走到凉亭边,只见一位身穿绿色上衣的女士在弹奏电子琴,周围八九位中老年人正在合唱《我爱你,中国》。原来,这位女士是汶川县老艺人协会乐团的范晓敏团长,她正带着团员们排练节目,接着还演唱了《我的祖国》《梦幻汶川》《花儿纳吉》《云朵上的羌寨》等歌曲。团员有67岁的马建国、60岁的梁百龄、79岁的蒋玉兰、62岁的邓友君等,他们当中有藏族、羌族、回族、汉族。范晓敏说,我们这个老艺人乐团,也算汶川当地的一个“民族乐团”,弹奏的都是民族乐曲,演唱的都是民族团结幸福歌……
范晓敏是土生土长的汶川羌族,她的丈夫在一次车祸中高位截肢,瘫痪多年,平时她既要忙工作又要照顾丈夫。“汶川地震让我们的家园顷刻间变为废墟,当天下了一夜的大雨,余震不断,我们被临时安排在阿坝州师范学校,救援人员送来一块塑料布铺在地上,让丈夫躺下,雨还在不停地下,当时真是发愁:我们怎么活下去,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是党和政府、全国人民为我们建了那么好的阳光社区,我们过着安宁舒心的生活。今天站在桂花树下,聆听美妙的歌声,我心里很快活,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好。”
幸福源于对生活的满足,感恩源于对幸福的感知。退休后,范晓敏担任乐团团长,常常自编自演自弹自唱,带领社区退休人员演唱歌曲,开展娱乐活动,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用范晓敏的话来说:“感党恩,报国情,最美的歌唱给党,献给军人和祖国,这就是我们的心愿。”
(三)
天高气爽,秋风吹拂,沐浴着清晨的阳光,我来到汶川县绵虒镇虒语民宿。这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山岭原野连成青黄一片。我静坐观景,池塘里,莲蓬荷叶虽已枯,却带着一种不屈的气节,让人感受到一种坚韧不拔、向上勃发的力量——在我心中,这就是汶川的精神象征。
在绿茵茵的草坪上,我见到了虒语民宿49岁的藏族女主人张永芳。她曾担任雕头村副主任,2021年开始修建这家民宿,2023年3月民宿正式开业。走进院子,环境优美宜人,装饰风格迥异的房间常常客满。张永芳说,夏天游客到这里采樱桃摘草莓,秋天摘苹果摘李子,品尝独具民族特色的“虒飨”美食。这里的水好,做出来的绵虒豆腐味道独特。许多游客在这里,体验传统手工磨豆腐,自己动手做出来的豆腐还能带回家。此外,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游客也慕名前来观光游览住宿。张永芳说,开办民宿后,收入显著增加,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不久前,张永芳和我通电话时,我问她:“冬天生意怎么样?”她自信满满地说:“没问题!离我们这里不远处,建了阿尔沟羌人谷滑雪场,前不久开业了,吸引不少人来滑雪,体验冰雪运动的乐趣。冬天我们仍然有生意。新闻里说,‘羌年’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下我们汶川名气更大了,相信这个春节一定会有更多游客到我们这里观光旅游、滑雪、品尝美食。”
张永芳在电话中热情地邀请我去汶川过年。她高兴地说:“我们已经在为过年准备杀猪菜,酿米酒,装香肠,熏腊肉,忙得不可开交。”放下电话,她爽朗的笑声久久回荡在我的耳边。
记得离开汶川的那个早上,站在岷江边,我遥望高原的蓝天,看着碧清的江水流向远方。在汶川,种子听见了泥土的呼吸,森林听见了万物的心声,天空听见了飞鸟的鸣唱,而我听见了星空的细语,深切感受到汶川大地的巨大变化与未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