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院种春风
作者:简静
“全世界的水都是相通的”,文学就是这样的水,诗词更是文学长河中一朵跳跃的浪花。孔夫子完成了时间的造像,也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诗”的一扇窗,月光漏下来,铺了一地。
读钟与月先生的诗词集《却是多情笑我》,先入为主是两个意象:“钟”与“月”。在东方意象中,“钟”多与寺院、禅有关,古刹钟声,悠远寂寥,钟声是含蓄的、缥缈的,以至简蕴藏“妙”韵。至现代,钟表是工业文明的一个产物,与时间、速度拴在一起。诗人通过“钟”的意象,阐述他对自然、时间和生命的感知,借钟声特有的东方禅意,回望诗言志缘情的发生路径,隐喻当代诗词的美学追求。“月”的意象纯粹,明月当空,月色如水,柔软,静谧,美好且怅然。“月”是诗永恒的母题。无边岁月的感伤,故人往事的乡愁,诗之表达亦如“月”之阴晴圆缺,在不完美中求索。“钟”是人的造物,“月”是自然的造物。钟声之远播与月光之普照,从听觉、视觉的角度,织就诗学精神的经纬空间。钟与月,在动与静之间,透过时间的缝隙,细看这个世界。多情笑我,多情是情,笑我是境。诗人畅行在中华诗词无限的艺术空间,可谓情境两忘。
钟与月先生在自序中坦言:诗词的笔触必须紧贴在时代的脉搏上,为时代而赋,为进步而歌。诗人笔墨,有山水、有繁花、有流星……《却是多情笑我》是钟与月先生的第二本诗词集,他先后写下800余首诗词。从题材上看,诗人偏重于个体生命体验,作品以小见大,手法精准、克制。“小院种春风,雨露情浓。几枝月季半年红。片片菜畦匀作去,手握葱茏。”(《浪淘沙》)从自然界季节更替的宏观,到一枝月季雨露生情的微观,再到人流连其间的生活妙趣。“小院种春风”,多好!诗人以小我、小院管窥大我、宇宙,以个体生命体验来感知自然的变幻,借一种不经意的、微小的力来透析自然和生命的“力”之重。“终日呢喃三两句,幽禽飞旋金笼。月钩高挂北枝丛。忽闻林上语,疑似主人公。//负手相看投一笑,分明言不由衷。尽倾妖娆作玲珑。摇唇犹有唱,误己误人中。”(《临江仙·鹦鹉》)此阕着墨重在寓言性,写一只学舌的鹦鹉,反观世间,通过“呢喃”“忽闻”、一颦、一笑、一唱,戏剧化处理“主人公”、鹦鹉、诗人三者的关系,似状景,又似叙事,让读者很快进入诗的场域,等你回头抽身时,发现已与诗人同频共振。“又见雪纷纷,直到黄昏。伤春消息不时闻。乍暖还寒难作息,欲语无门。//黄犬吠山村,少了温存。农家心事向君论。忧地忧天忧岁月,苦煞老身。”(《浪淘沙》)“黄昏”“伤春”“老身”分别从时间、季候、人三个维度,阐述慢慢老去的岁月。诗人通过一场雪、一座村、一只狗,在无声和有声的相续交叠中,烘托出内心的寂寥与怅然。
在诗词的表达方式上,诗人更是以其时间经验的丰富和阅读构成的多样,使诗词文本呈现出生活之趣、读书体悟、游历感怀、友人唱和等内容,尽管他以东坡的“老语徒周谆”自谦,实则是透过苏公的艺术之理,解决诗与诗人的关系,在工作、游历、抒怀、状物、回忆中,用诗的方式观察、描述生活,达成自我消解、移情归来,是诗人全面认识自我、转化自我、回归世界的过程。“微凉轻透,好风偏细,近水近山天地。擎天三树涅槃生,千龄叶,几番交替。//昭明书卷,南朝禅唱,天籁之音渐逝。身心长遂晚云轻,款步过,西边古寺。”(《鹊桥仙》)这首游历诗,借浦口惠济寺三株历尽沧桑的古树,讲透世间的空境,人的存在之于身心的意义,“身心长遂晚云轻,款步过,西边古寺”,“款步”之从容,暗合东坡居士名言:着力即差。读书是诗人生活与创作的重要部分,也是诗人循寻古人脚步,体察现实反观自我的表达诉求,既有共情,亦有自发。“花少花多非是碍。花落花开,休说成和败。花后花前同等待,荣枯撕尽原神在。”(《蝶恋花》),陆游、王安石的咏梅诗是诗人的珍爱,他写下这首读书体悟诗,咏的是同物,抒的是共情,更重在一种禅境。在短短三句中,他集中枚举出“少和多,落和开,成和败,后和前,荣与枯”等一系列反比,以物哀之凄美反衬寒梅之高洁,折射出诗人逐步淡出世俗、回归生活自然的心境。“花后花前同等待,荣枯撕尽原神在。”诗歌创作很好地帮助人们完成了移情。诗,永远是除不尽的余数,诗人不断寻找生活与艺术的平衡,这个过程是兴奋的、快乐的,也是痛苦的,或曰“痛并快乐着”。
钟与月先生在后记里写得分明:我热爱诗词,说乐此不疲、废寝忘食、自找苦吃都不为过。一首诗词里一个字不妥帖,或是一句话没想出来,从早到晚都在想,有时半夜里突然想到一个词或者一句话,立即翻身起床把它记在小本子上。这份痴与爱,哪一位诗人不想拥有呢?更令人欣喜的是,钟先生还在创作旧体诗词的同时,写随笔、写杂言、写散文诗,汩汩心泉,清淳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