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5月3日电 题:老王高原种树记
新华社记者李琳海
眼下,又到了高原古城西宁植树最忙碌的时节,对于和树打了30年交道的老王来说,看着西宁南北山的小树慢慢长大,荒坡变成“绿肺”,他甭提有多高兴。
30年前,老乡介绍他到青海搞绿化,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老王大名王斌,老家在陕北靖边,上世纪90年代,他的老家风沙大,气候干燥,土地贫瘠,小时候老王经常赶着骡子和马,在老家种麦子。
“过惯了山里的苦日子,我也想从穷地方‘蹦’出来,听说搞绿化,就动了心,感觉要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了?!?/p>
780公里的路程,当时老王坐了汽车后又换乘火车,整整走了两天一夜。到了青海,看着满眼的荒坡,他才发现满城也没几棵树的西宁比老家更苦。
“农村人嘛!既然从老家出来了,哪有脸再回去啊,我发誓再苦再累也要把树种好。”王斌说。
山势起伏,沟岭相隔,地形破碎,岩石裸露,土壤贫瘠。春天风吹沙起,夏季暴雨成洪,荒山秃岭围城??这是绿化前真实的西宁南北山。
1989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决定绿化西宁南北两山,成立了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着力打造被誉为西宁“造肺工程,润肺工程”的南北山绿化工程。
老王是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成立后最早的一批种树者。要种树,首先要挖出一条到山头的路,又要将沙子、水泥、砖等运到山上,修建绿化工人住的房子。
“当时日子真的太苦了,一天下来,我们脚上、手上磨得全是血泡,一碰东西,疼得哇哇叫,可是第二天还得接着干啊?!彼?。
干活还不算最苦的,最难受的是干了一天活,工人们还睡不上一个好觉。老王说,房子没修好时,每晚8个工人挤在一个白布帐篷里。每到春天,山上呼呼的寒风把帐篷都吹破了。半夜风大时,帐篷都能被风卷跑,工人们经常半夜披着棉衣、打着手电筒满山遍野追帐篷。
刚开始没有吃的水,工人们需要从山下挑,来回一趟近40分钟;每年12月山里的苗木需要灌冬水时,他们的裤腿全冻成了冰棒,脚都冻麻了的工人们回家时直接把脚搭炉子上烤。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树还得种,还要种好。每到春季,老王和工人们将苗木从山下背上来,再栽到土里。杏树耐寒、杨树皮实,对每种树木的“天性”,老王烂熟于心。
“再皮实的树也拗不过大风啊,很多树种在土坑后,一吹风又被连根拔起。吹跑了,捡回来;吹倒了,扶起来,树死了种,种了又死,我就这样和树有了交情。”回忆起当初种树的日子,老王至今还有些心酸和无奈。
从1989年开始绿化,到现在每年50多万亩的荒山绿化任务,如今的西宁南北山已是郁郁葱葱,去年青海省完成了400万亩营造林任务。
老王一年近300天时间在山上度过,除了种树、护林,他都很少去西宁市区转转。多年过去,还有很多人像老王一样种树。
种了树,成了林。老王也把家安在了自己种下的小树旁。老王的小平房就在北山脚下,靠着自己种树护林的工资,他还供着在南京读大学的儿子和在西宁读初中的女儿。
30年过去,工人们依旧忙着种树,老王说:“每到春季,我的心情格外好,感觉自己的心和发芽的叶子一样一起舒展。”
种了一辈子树,老王觉得自己的性格也像树,“最喜欢祁连圆柏,天旱旱不死,雨淋淋不死,不管啥时候,都不会向生活低头?!崩贤跣ψ潘怠?/p>
“我把我的青春都给了这片林子,像娃娃一样把它们‘伺候’大,我早已离不开这片林子了?!崩贤跛?。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