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造福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1.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一种思想理论能否得到中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归根到底取决于这种思想理论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从1978年到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问题总体一去不复返,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我国还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唯有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致力于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建设中强调人民富裕,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不断消除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城乡差距,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的获得感。政治建设中重视人民权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有形式,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用更加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权利。文化建设中激发人民认同,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在全社会营造向上向善的新风正气,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建设中强化民生保障,以保障与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重点,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生态文明建设中遵循绿色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ぶ贫龋寐趟嗌骄褪墙鹕揭降睦砟钌钊肴诵?,美丽中国建设步入快车道,不断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2.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在过去几十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人间奇迹。
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只有亲身征询于田野,虚心问计于百姓,才能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热情和创造伟力,争取人民最广泛、最有力的支持。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乡镇企业、承包责任制等都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极大地激活了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磅礴力量,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书写辉煌的历史篇章。
由人民评判工作的得失?!笆贝浅鼍砣?,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人民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评判者。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评判,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始终体现人民的意愿,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p>
3.带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根本上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实行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有力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实现了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靶】挡恍】?,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脱贫致富,就无法筑牢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一项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最大的民生工程,是一项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历史性工程。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我们党正在带领人民全力实施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p>
党的十九大清晰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1世纪中叶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臼迪?,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展望未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使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迈出新步伐,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为什么有信心?最根本的原因是,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只要我们紧紧依靠13亿多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最终实现我们确立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最根本的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中国人民深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作者: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王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