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9月1日电 题:宁夏六盘山生态移民迁出区加速绿色复苏
新华社记者马俊、许晋豫、马思嘉
36年移民搬迁,123万群众走出大山,陷入“盲目开垦—生态破坏—干旱少雨—贫困落后”恶性循环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得到喘息之机。如今的西海固,“生态长城”日益稳固,移民迁出区“底色”由黄到绿,各地还探索在迁出区发展林下经济、全域旅游,把好生态转化为好产业,六盘山下美丽乡村新图景呼之欲出。
人迁出山变绿
旧时庭院草中藏,清风抚绿自然凉。绕过沟沟坎坎,来到固原市彭阳县王洼镇前梁自然村,半山腰的旧庄点掩映在青草绿树中,原先的农田也种上了山桃、云杉,放眼望去,满眼的绿意层层叠叠。
这一派生机盎然的乡村图景,出现在村庄搬迁仅6年之后。大力实施生态移民,破解区域生态环境严重超载问题,是西海固多年来探索出的一剂良方。
西海固位于六盘山下,囊括了固原市西吉县、中卫市海原县、吴忠市同心县等9个贫困县区。在西海固,贫困与生态脆弱性成高度正相关,过去,这里每平方公里土地最多承载22人却要养活142人。1983年以来,宁夏组织了吊庄移民、生态移民、劳务移民等6次大规模移民搬迁,将123万群众搬迁到靠水沿路的宜居区域。
移民过上好日子,迁出区也得以休养生息。据宁夏林业和草原局介绍,通过造林种草,宁夏已完成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230万亩,迁出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6%。
生态修复后,移民迁出区未搬迁的部分贫困户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吴忠市同心县红湾村53岁的锁成贵便是其中之一。锁成贵说:“以前,村里刮点小风就起沙,下点小雨就成洪水,村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如今,留下来的村民在这里护林种树,靠好生态脱了贫?!?/p>
生态修复还使移民迁出区小气候有所改善。同心县扶贫办副主任金哲说,从1999年以来,同心县前10年的年均降水量为230多毫米,后10年为260多毫米,增长了近28毫米。在干旱的同心县,下雨就是下GDP!
到2020年,宁夏将继续完成人工生态修复150余万亩,使移民迁出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8%。
生态美产业兴
林下鸡鸣土蜂舞,乡村旅游人如织。今年39岁的王玉兰是固原市彭阳县有名的“女强人”,2014年起,她在移民迁出区发展林下养鸡,有了施展拳脚的空间。王玉兰说:“移民迁出区生态好、地盘大、人为干扰少,现在我的养殖规模达到3万多只,带动养殖户60多户。”
而这只是彭阳县林下经济的缩影。得益于30多年的苦干实干,彭阳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8.5%,全县林下养鸡75万只,养殖土蜂(中华蜜蜂)1.3万箱。“山花节”今年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86亿元。今年,彭阳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好生态日益成为宁夏移民迁出区发展的“本钱”。固原市市长马汉成说,经过多年生态建设及修复,固原市在满目疮痍的黄土地上谱写了壮美绿色篇章。目前固原市森林面积422万亩,森林覆盖率26.8%。全市借此发展全域旅游,旅游人数和社会收入近年来年均增长20%左右。
靠着乡村旅游,固原市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留存了下来。2015年,新和村党支部书记赵小龙做了个不被村民看好的决定——发展乡村旅游。4年过去了,新和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不仅不搬了,还在2016年摘掉了贫困“帽子”。赵小龙说:“新和村周边的4个村整体搬迁后,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条件。现在,我们村成立了旅游公司,带领村民共同致富?!?/p>
修复好须不断
宁夏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成效初显,但区域生态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之间还未实现平衡,生态修复依然任重道远。
“生态修复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旦夕之间就能毁掉多年成果?!蓖南厣殖〕〕ぱ钪沃兴担改?,迁出区草木茂密,冬季防火压力大,有人提出应该适当放牧。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坚持多年的全域封山禁牧政策一旦放开,生态修复成果可能毁于一旦。
不过,不能因生态建设完全荒废了生态脆弱区的经济开发,找到生态建设同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彻底消灭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贫困。
对此,宁夏各地探索移民迁出区“生态友好”的发展路径,如彭阳县在移民迁出区培育了山楂、苹果等经果林1万亩,同心县则在移民迁出区种植了10.6万亩的文冠果经济林。
“为解决经果林品种少、规模小、产值低的问题,固原市去年实施了‘一棵树、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的‘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已建成试验示范园17万亩,计划2022年达到440万亩。我们将在山间种出产业、种出风景、种出财富,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甭砗撼伤?。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