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1月2日电 题: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
新华社记者王丁、桂娟、双瑞
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一场引人关注的纪念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一个多世纪前,当学者罗振玉初见甲骨,既惊且喜下发出的感慨,反映了中国知识界的心声。此后,一代代甲骨文研究者上下求索,为破解古老文明密码而矢志不渝。
走过120年,甲骨文及后世文字的价值正愈发受到珍视。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汉字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以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绵延不断的历史,印证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伟大创新精神。
汉字之源:中华基因的传承
这是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10月1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内,一堂面向幼儿园大班的汉字课正在进行。
屏幕上显示“人”“日”“田”等几个甲骨文,从字形看与现代汉字十分接近,陆续有小朋友犹豫着念出声来。当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三千多年前祖先用的文字时,伴随着一双双瞬间瞪大的眼睛,嘁嘁喳喳的私语汇成了整齐的一声“哇哦”。
“甲骨学堂自开办以来,无论参与者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类似的场景反复发生?!敝泄淖植┪锕菁坠茄酶涸鹑搜罹运?,很多人在这里第一次发现汉字的神奇之处,而让公众认识甲骨文、了解汉字的传承和历史,正是这个公益性课堂的初衷。
外地人到访安阳,除了名震海内外的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越来越成为另一个必去之处。
在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内,一位讲解员在介绍“甲骨文”知识(2009年11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作为国内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它依托数千件文物精华,系统诠释了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堪称“一部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
“文字归巢”,首任馆长冯其庸曾这样评价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设立。在许多人心目中,身为甲骨文的故乡,安阳当之无愧是中国汉字的家。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古董商售卖的骨头上,发现了一种神秘符号,这就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今天的人们,对这段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却很难从寥寥几句叙述中体会到,一片甲骨如何震惊天下。
“三千年而一泄其密”,甲骨学奠基者罗振玉这样评价甲骨文的横空出世。时值国运衰微,西学东渐,一些学者甚至开始怀疑中华文明,“废除汉字”的呼声甚嚣尘上。甲骨文的发现,使彷徨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一丝曙光。
从多次主持殷墟发掘的董作宾,到考证出商王世系的王国维,再到集甲骨文研究之大成的《甲骨文合集》编撰者胡厚宣……一代代学者前赴后继,以解开古老的文明密码为毕生使命。
“殷墟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类。因为它是人思想的反映,是历史的直接记录,它让我们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让我们直接面对商代的文明高度?!痹鞒忠笮婵脊欧⒕?0余年的唐际根说,甲骨文和殷墟使传说中的商朝彻底被证实,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一千年。
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观看展出的卜甲(2018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作为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虽然深埋地下数千年,甲骨文一出土即可被部分识读。120年来,共发现不重复的甲骨文字4500个左右,已识读约三分之一,剩下的多是人名、地名??此撇豢伤家椋凑呛鹤值亩捞刂Α?/p>
“跟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不同,甲骨文没有死,一直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通行的汉字?!敝泄缁峥蒲г杭坠茄б笊淌费芯恐行闹魅嗡握蚝辣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源文字之一,汉字是唯一沿用至今的,对破解其他古文字也能起到重要借鉴意义。
宋镇豪与甲骨文结缘四十余年,大多数时候是枯坐冷板凳,却乐在其中。他说:“甲骨文到今天还有生命力,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不搞研究谁来搞?有一种学者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在里面?!?/p>
考古学家刘一曼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内指着复原了的花园庄东地甲骨坑向记者介绍发掘时的情形(2018年10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历经三千多年漫长岁月的淘洗,汉字也不断遭遇挑战,然而每一次都能化解?;⒆晕彝晟疲允境隽饲看蟮纳臀榷ㄐ?。
“在造字阶段,汉字突破以形表意,走上了‘形声化’道路,天地为之一宽;隶书的产生,突破了古文篆体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20世纪,汉字放弃拼音化道路,完成了现代转型?!鼻寤笱Ы淌?、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汉字不断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汉字文明是中华文明智慧的体现。
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字的结构数千年来没有改变,人们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沟通思想,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它写下了商王的梦境、孔子的思考、司马迁的史书,它记录了唐诗宋词的风韵和中华文明的苦难辉煌,并将继续书写新时代的篇章。
汉字之魂:中华文明的根脉
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在不同场合被年轻人问过同一个问题:“信息化时代了,想交流对着手机说句话就行,语音、视频也能存储很久,文字还有那么大用处吗?”
即使早已回答过很多遍,黄德宽并不吝啬重复。他认为,文字的价值需要审视,更需要正视,“语言文字储藏的信息最能经得起历史检验,互联网是传递信息的新技术,不能代替语言文字的功能。从中华文明的诞生与发展看,汉字发挥了关键性、基础性作用?!?/p>
游客坐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的甲骨文字科普长廊休息(2018年10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在甲骨文出土之前,商朝是否存在属于悬而未决的千古之谜。中国从哪里来,中国历史的可信开端究竟在何处?这一事关文明起源和民族认同的课题,因甲骨文的丰富记载而曙光初现。战争的胜利、奴隶的逃跑、国王的梦境、流星雨的爆发……甲骨文还原了一个鲜活的商代世界。
“甲骨文具有极大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的重要素材?!彼握蚝浪?,甲骨文不仅是可以“证经补史”的物质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在翻阅资料(9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从甲骨文至今,一脉相承的汉字使中华文明传承没有中断,而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使汉字更加具备生命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运富表示:“汉字既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也是记录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追溯中华文明源流的根脉和纽带?!?/p>
书法爱好者在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进行书法创作(10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今天,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无论方言口音、生活习俗如何迥异,通过共同的文字,人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是汉字这块积淀数千年的文化基石。在历史上,汉字对促进多民族团结同样功不可没,成为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符号系统。
“中国历史记忆的独特面貌、东亚地区汉字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甲骨文及由此发展出的汉字系统紧密相关?!弊罱诎惭艟傩械募湍罴坠俏姆⑾?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翔的一段致辞得到与会人员的热烈回应。
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深刻地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周边国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仅曾用汉字书写历史,各自的文字、文化和习俗也多受中华文明影响。
时至今日,汉字仍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外国人踏上学习汉语之路,“汉语热”风靡全球多个地区。其中一些学习者,完全出于对汉字的兴趣。
“许多人学汉字是死记硬背,其实每个构件都有象形文字的来源,我想找到这个象形的本意和逻辑,那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北煌殉莆昂鹤质迨濉钡拿拦死聿榈隆の鞫梗彰院鹤盅芯渴?,还倾其所有创办了一个汉字字源网站,免费提供给全世界爱好汉字的人来查阅。
在安阳参加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理查德·西尔斯参观了中国文字博物馆。近距离面对甲骨文、金文等古老文字,他赞叹:“汉字是使用最久、至今还存在的文字,非常了不起!”
为了研究汉字,理查德·西尔斯搬到了中国居住。现在,他不仅是汉字研究者,更是汉字文化的传播者,他开设有公众号,以中英两种语言解析汉字字形,还登上《汉语桥》等电视节目讲汉字故事,想将汉字之美告诉全世界。
汉字之美:重新发现甲骨文
像理查德·西尔斯一样,在实用功能之外,无数人被汉字与生俱来的美所俘虏。
作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诞生起就是美的载体,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也形成了举世无双、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汉隶的生动流畅、魏碑的雄浑大气、唐楷的法度庄严,王羲之的飘逸端秀、颜筋柳骨的遒劲洒脱……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操。
“横平竖直皆风骨,汉字中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人格风范与性情志趣?!崩钤烁凰?,可喜的是,博大精深的汉字书法艺术还在不断增加门类,充实汉字之美的内涵。
参观者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展” 观看展出的作品(10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最近,在河南安阳集中亮相的甲骨文书法令人眼前一亮。一场荟萃海内外116幅精品的甲骨文书法篆刻展,展示了别具一格的殷契韵味,还有120名书法爱好者现场演示创作。
“大小参差、牡牝相衔,以全体为一字,更能体现相管领和接应之美,这是甲骨文的美学精髓所在?!庇凶髌啡胝沟木┦Υ笱靡笊碳坠俏难芯吭焊痹撼で茄闳罕硎?,要传承和弘扬甲骨文,需要深入发掘它的美,把这种美感传递给更多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楠在位于清华大学的工作室内展示他设计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9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楠,则用更新潮的形式,赋予这种古老文字以时尚美。他先后推出甲骨文动画片《射日》、全球第一套甲骨文设计字库、甲骨文文字画和《生肖甲骨文》《甲骨熊猫侠》等不同主题的手机表情包,使沉睡在甲骨、书籍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其中多件作品成为“爆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楠在位于清华大学的工作室内用电脑展示讲解他设计的甲骨文字绘作品(9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甲骨文多是接近于图画的象形表意文字,具有远古人类纯真的视觉审美,加以设计会更加有趣。”陈楠坦言,过去对传统文字的传播有些刻板严肃,让人望而生畏,在创作甲骨文作品之初,他们就考虑到普通人的需求,注重活泼现代的设计语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楠在位于清华大学的工作室内和团队成员一起讨论设计方案(9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甲骨文既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号,又是符合当今潮流的创意字符,将它融入现代设计中,是历史文明的传承,更是人类精神的进步,远远超越文字和字体本身的意义。”陈楠说。
伴随着普通人的茫然无知到兴致萌生,甲骨文的专业研究也不断迈上新台阶。发现120年来,甲骨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学科,研究者遍布中国、美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最近,“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正式发布。这个对全世界免费开放的甲骨文资源共享平台计划收录全部甲骨文著录和文献,目前已录入2万多篇论文,后期将收录246种以上的甲骨著录,任何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查询使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在接受记者采访(9月6日摄)。 新华社发(郝源摄)
“这是甲骨学研究的里程碑。”宋镇豪说,甲骨文资料浩繁纷杂,以往获取难度很大,他的老师胡厚宣为追寻甲骨半生漂泊,耗时20余载才编成一部《甲骨文合集》,如今甲骨学正以更开放的心胸、更便捷的条件迎接更多智慧注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楠在位于清华大学的工作室内向记者讲述甲骨文表情包的创作过程(9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李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