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战“疫”实录:“我被世界?;ぷ拧?!听记者讲述不一样的方舱故事
编者按:生命之舱,托起生命的希望。自武汉首批“方舱医院”开始收治患者起,这些被称为“生命之舱”的战时医疗场所进入了公众视野,作为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备受社会关注。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五位一线记者走进方舱医院,通过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朴实动人的瞬间和乐观励志的故事,感受医患同心、互帮互助、团结战“疫”的温暖与希望。
人民网湖北频道记者张婵:
“我被世界?;ぷ拧?/font>
隔壁床的姐姐主动带她熟悉环境,一位叔叔教她连接WiFi上网课,看到她学习,病友们会自觉降低音量……巧巧说:“这里的气氛很好,他们让我觉得我被世界?;ぷ拧?/p>
我在武汉生活了7年,虽然时刻都在吐槽它修不完的路、堵到怀疑人生的交通,却也着迷于它的江湖气和烟火气。从没想过一个“活色生香”的城市会变得这样冷清灰白。这场疫情,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座城市,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武汉人的刚毅坚强。
2月21日,我来到洪山体育馆。不久前,我在这里听过演唱会,看过男子篮球比赛。没想到再见到它,已经变成了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方舱医院。穿上隔离服,经过严密的防护措施,我再次走进了它。
这里,有人在打八段锦,有人在练瑜伽,有人在聊天,有人躺在床上玩手机……没有愁云惨淡,一切井然有序,方舱里的患者都在认真生活着。
人民网湖北频道记者张婵为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的患者拍合影。
见到巧巧的时候,她正坐在桌边认真做试卷?!罢庑┨煲丫湎铝撕芏喙?,我得抓紧时间补上?!?/p>
正在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里复习功课的高三学生巧巧。
巧巧是一名高三学生。2月21日是她住进方舱医院的第一天,19岁的她出乎意料地淡定从容??巫览锶鸥魇礁餮难白柿?,床头贴着刚刚制定的学习计划表,上面除了每天的学习计划之外,还写着:数学和物理,我要像打倒病毒一样打倒你们。
巧巧告诉我,她上午刚进来,隔壁床的姐姐就主动带她熟悉环境,还有一位叔叔教她连接WiFi上网课,看到她学习,病友们会自觉降低音量?!罢饫锏钠蘸芎?,他们让我觉得我被世界?;ぷ拧!?/p>
这场疫情中,巧巧的父母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治疗,弟弟是密切接触者,在酒店隔离,而她独自一人住在武昌方舱医院。我问她一个人住在这里怕不怕。她说:“怕,当然怕,但我已经很幸运了,我不能被病毒打倒,我还要继续为我的理想奋斗?!?/p>
2月21日,人民网记者进入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采访前合影。右二为记者张婵。
巧巧的理想是考上华中师范大学,成为一名像她班主任那样的优秀老师。而我的理想是记录下这些可爱的普通人,和他们一起见证这座城市恢复往日的鲜活色彩。任世界如何喧嚣,疫情如何蔓延,理想不会被打倒。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记者李行?。?/font>
未曾谋面的老朋友
60岁的王大哥喜欢用手机记录自己在方舱医院里的每一天,这里的点点滴滴,都定格在王大哥略有些晃动的镜头里。而每一段视频的结尾,都是“谢谢你们,辛苦你们”
元宵节那天,我和同事机缘巧合认识了王大哥,他是第一批住进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江汉方舱医院的轻症患者?!敖裉焐硖遄纯鲈趺囱薄胺⒉环⑸铡薄澳闱傲教焖捣讲绽锵词环奖愕奈侍饨饩隽嗣础薄幽鞘逼?,隔三岔五打个电话跟王大哥唠唠成了我们的习惯。
王大哥60岁了,手里的手机像素也不算高,但他总喜欢拍各种视频,今天拍一段和医护人员探讨南方汤圆和北方元宵的差别,明天拍新安上的氧气罐、淋浴室,后天拍一段贵州的护士教大家做呼吸操……
当然,王大哥不是没有抱怨,头一天点赞了方舱医院里的伙食,临挂电话还不忘吐槽“就是送来的晚,饭总是凉的”。不过,第二天又给我们发来视频:方舱医院里安装了6台微波炉,“饭凉的问题解决了!”总台央广前后方团队还特意为他建了个群,叫“老王的方舱日记”,中国之声微博每天编辑摘发老王的视频片段,记录一天天好起来的老王,也记录越来越有温度的方舱医院。
王大哥没事就找方舱医院里的医护人员闲聊,每一段视频的结尾都是“谢谢你们,辛苦你们”,裹得严严实实的医护人员也总会向他致意,那些被防护服阻隔的感动和微笑,都通过竖起的大拇指流淌出来,定格在王大哥略有些晃动的镜头里。
2月1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报道部记者李行健在武昌方舱医院前与央视频连线,并通过CGTN等平台同步直播。
2月22日,王大哥在方舱医院里的第16天。他给我们发来信息,“我今天下午出院啦!可是还要去江夏区的隔离点隔离14天”。我们替他高兴,也担心隔离点生活物资不足,把手头有的生活必需品送到了隔离点外的保安室。一个月前我从北京出发时带的袋装牛肉,只剩一袋了,也留给了王大哥。
我们和王大哥依然没有见过面,却像是认识许久的老朋友;正如我们和武汉此前也没有太多交集,却因为这段不寻常的经历,有了深深的牵绊。
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史磊:
不穿防护服的“志愿者”
有人集中领取物资后再发放,有人维持领饭时的排队秩序,有人宣传医院内环境管理的方法,有人帮助护士处理生活垃圾……方舱医院里少了焦虑,生机勃勃正在蔓延
2月5日晚11点,第一批轻症新冠肺炎患者被转入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由于时间太晚,我们没有打扰病人,只是静静地拍下了画面。从进入方舱医院的第一天开始,患者们的生活起居和治疗成效就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后来,我辗转联系到方舱医院的一位患者付丹,她答应帮我们用手机记录方舱医院里患者的情况。付丹告诉我,进院之初都有着对病情未知的恐惧,恐慌情绪时常笼罩着她。然而,第二天一个偶然的发现改变了她。在医院门口散步时,看到一个没有穿防护服,只戴着口罩的人正在整理废弃垃圾。她以为对方是这里的工作人员,连忙提醒,对方回答,自己也是这里的病人。
这位患者的举动,深深地触动了付丹,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付丹说:“全国各地的人都来武汉帮我们,那我们总得为他们做点什么,不能让别人觉得武汉人‘不讲胃口’?!薄敖参缚凇笔俏浜悍窖?,意为讲义气,够意思。
付丹说,看到医护人员每天超负荷地工作,也很心疼?!八鞘钦娴拿?,也是真的累。检测、询问、开药、送药、解答、心理安慰、送饭,偶尔还要解答患者提出的与病情无关的问题。负能量每个人释放一点点,会在这里蔓延,但是正能量的事情,每个人做一点点,也会充满这里”。
在付丹每天从方舱医院发出来的视频里,有人集中领取物资后再发放,有人维持领饭时的排队秩序,有人宣传医院内环境管理的方法,有人帮助护士处理生活垃圾……患者们的这些举动,让方舱医院运转得更加井然有序。
透过画面,我深深地感受到方舱医院里少了焦虑,生机勃勃正在蔓延:病友情绪波动时,互相主动做起疏导工作;大家一起谈心,为彼此加油打气,缓解紧张情绪;医生护士和患者一起跳舞,相互鼓劲……
2月5日,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史磊在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门口采访拍摄。
方舱医院正在改变,住在这里的人们也在改变——身边的垃圾用完后自觉分类放入不同的垃圾袋,每天三次帮医护人员清运垃圾。无数隔着“口罩”和“防护服”的医患,慢慢地融入到这段特殊的集体生活中,彼此成了战友,共同抗击病毒。
愿医护人员们平安,愿患者们早日康复,愿武汉早日走出疫情。
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深度资讯部记者李永杰:
他们的目光里,满是坚毅和信心
采访过的那些方舱医院里,无论是病患,还是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他们目光里闪耀出来的光芒,满是坚毅和信心,传递给我们满满的希望和力量
2月23日16时许,一首“让世界充满爱”的合唱响彻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病区A舱,拉开了当天下午举行的“同舟共济,大爱永存”主题活动的序幕。
这首合唱的歌唱者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队、广东医疗团队、甘肃医疗团队、福建医疗团队、安徽医疗团队。
在主题活动中,医护人员和患者一起诵读,一起唱歌……
广东省第十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东莞领队师清莲深情诵读了原创诗歌《我是护士》:
或许
您看不见我的脸
我戴了口罩
可您应该看得见我的眼睛
看见我的手
我的脚
我为您而停留的目光和脚步
我的患者
可以想象您身体的这场大雪
可以想象雪中送炭的人中有我
有一位护士
有一群护士
忙忙碌碌
为您生火取暖……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病区医护人员代表一起诵读诗歌、唱歌。
A舱各区病友代表,分为三组,分别唱响了《我和我的祖国》《爱我中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如果不是墙壁上悬挂了“病区”字样的标识,提醒我此刻身处方舱医院,不然我真以为这就是往日里文艺类采访行程中的一个普通场景。他们不是病人,和医护人员们一样,只是舞者歌者,尽情展现才华。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病患代表一起诵读诗歌、唱歌。
病友代表、A舱临时党支部成员黄信感谢医疗队医护人员逆行而上,为他们救治,感谢警察、保洁员等后勤保障人员的默默付出。他动情地说:“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满怀希望地迎接新的生活,我坚信疫情退去,摘下口罩,我们每个人都会露出健康的微笑”。
部分医护人员、患者、后勤保障人员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病区内合影。
活动中,偶遇我的一个老朋友,东西湖区交通大队汉警快骑队民警张敬畏,他是武汉交警队伍中进入核心病区执勤救援的第一人。每一岗封闭执勤,数小时不能吃喝,不能上厕所,遇到病患有事就上前搭把手,我见到的张警官永远是乐呵呵的。
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深度资讯部记者李永杰(左)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病区内偶遇东西湖区交通大队汉警快骑队民警张敬畏。
疫情爆发后,除了进过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我还探访过武汉全民健身中心方舱医院报道安全保卫工作,记录汉阳国博方舱医院里警医夫妻两人共同战“疫”的感人故事。所到之处,无论是病患,还是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他们目光里闪耀出来的光芒,满是坚毅和信心,传递给我们满满的希望和力量。
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深度资讯部记者李永杰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病区内采访。
四川日报社记者李寰:
陀螺般的“方舱六小时”
“终于可以看清楚一切了。”不知不觉,6个小时过去了,刘婷如同陀螺一般,没有休息一分钟?!爸灰颊呙悄芄辉缛湛蹈?,我们的一切付出都值得”
“终于可以看清楚一切了?!?月21日20时50分,四川省援助湖北第四批医疗队队员刘婷走出汉阳方舱医院,脱下防护服,摘掉防护眼镜,这才如释重负。
当天下午,我也跟随刘婷一起进入隔离区,体验了她的“方舱六小时”。
四川日报社记者李寰(左)在汉阳方舱医院采访。
四川医疗队同时上班的护士一共16个人,负责480名患者的日常管理,每日发放药物近1000次、安排各种检查200余次,还要负责协调安排一日三餐、水果等,工作量相当大。
进入隔离病房前,刘婷需领取防护物资,有隔离服、防护服、鞋套、护目镜以及三副手套。
“注意检查防护服是否密封完整?!泵恳幻盏囊轿袢嗽倍家邮芰酱渭觳?,确保任何部位都没有暴露在空气中。戴上护目镜,我的视线有些模糊。刘婷说:“几个小时之后,眼前的一切都是花的?!?/p>
走进护士站,同事把一摞患者的名单递给刘婷,大概有30名患者需要在2月22日做核酸检测。刘婷逐一核对身份信息,把重点患者的名字标注出来。半个小时后,她完成了信息核对,开始逐一检查即将进行CT检查的患者名单。
穿着防护服,加上舱内闷热,刘婷的后背已经出汗,护目镜的雾气更加严重,看东西必须凑得很近。
2月21日下午,汉阳方舱医院护士站内,来自四川的医护人员正在登记患者信息。四川日报社记者 杨树 摄
“护士,我想咨询一个事情?!币幻颊呃凑伊蹑?,情绪有些激动,“我要求做核酸检测,我觉得我的身体已经好得差不多了?!绷蹑闷鹕斫颊叻龅降ピ磐獾淖簧?,“阿姨您别着急,我们会给您安排的。”经过耐心解释和沟通,患者回到了所在的单元。
刚给患者发放完药物,刘婷又接到新任务——给患者采集血常规。她连忙起身准备器材。
“你的护目镜已经花了,怎么看清楚呢?”我忍不住问。
“更多凭经验。我只要摸到患者的血管,就能准确地完成静脉采血?!惫?,刘婷顺利地为几名患者采了血。
不知不觉,6个小时过去了。刘婷如同陀螺一般,没有休息一分钟。如此高强度工作,刘婷她们却没有一丝抱怨。她说:“只要患者们能够早日康复,我们的一切付出都值得。”
走出隔离病房,进入污染区,在这里脱掉防护服。脱下防护服的过程,被医务人员形容为“排雷”,动作要格外轻缓。尽管戴着三层手套,但是手不允许触碰到防护服表面的任何部位,如果不慎挨到,需要立即用消毒水洗手。
然后进入半污染区,取下手术帽,脱下隔离服,依然需要小心翼翼完成每一个动作。
最后再对面部、耳朵、鼻腔等部位进行消毒。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院感老师把关。
完成整个过程,刘婷花了40多分钟?;氐骄频辏剐枰邢镜瘸绦?,然后回房间,用热水冲洗半个小时以上。
这时候,距离刘婷入舱已超过了8小时。
致敬所有冲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
愿早日凯旋!(本文内容分别由人民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湖北广播电视台、武汉广播电视台、四川日报社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