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10万+”,来自大别山深处。
4月29日,老区金寨脱贫“摘帽”。过去5年,近13万人摆脱贫困。
革命战争年代,不足23万人的金寨县10万人参军参战。
上世纪50年代,为根治淮河水患,金寨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10多万人被迫搬迁,10万亩良田被淹没。
历经牺牲奉献,今天的金寨收获了这个新“10万+”。
这个“10万+”,为何让人振奋?看看这些图片,你就知道了……
它从一个小县城蜕变为一座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
?。ㄉ贤迹?961年金寨县城,新华社记者吴乙明、张幼良摄;下图:2020年金寨县城夜景。新华社记者陈诺摄)
“慢半拍”的山里人步入发展“快车道”
?。ㄗ笸迹?957年金寨响洪甸水库工地上吊车运送混凝土,新华社稿王永嘉摄;右图:2019年高铁驶出金寨火车站。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当年长满荒草杂树的大山如今翠色如流
(左图:1957年金寨的梯田,新华社稿张斌摄;右图:2019年金寨的茶园。新华社记者陈诺摄)
放弃渔船和网箱,走绿色发展之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ㄉ贤迹?976年金寨的水库,新华社记者成大林摄;下图:2019年水库之上是茶谷。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发展旅游,让“沃野生金”
去年金寨旅游人数突破1200万
?。ㄉ贤迹?002年的天堂寨,新华社记者于杰摄;下图2018年的马鬃岭自然?;で?。新华社记者郭晨摄)
山边坡顶架起光伏板,“晒太阳”也能赚钱
6年助力11万余人脱贫
(上图:2015年1月28日,金寨县全军乡沙河店村村民在擦拭自家后院的光伏发电板,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下图:2017年9月14日,金寨县小南京光伏农业生态园全景。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从山上搬到山下,从土坯房换成小洋楼
贫困户“挪穷窝、不负债”
?。ㄉ贤迹捍笸宕宕迕裨淖》?;下图:大湾村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新住房。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告别破屋烂盆,家家户户晒出“获得感”
(上图:曾经大湾村贫困户家中景象;下图:如今大湾村村民家中陈设。新华社记者陈诺摄)
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网上卖货
山里人有了致富新“门道”
?。ㄉ贤迹汗ソ鹫耸刈挪窕鸸兆樱禄缂钦哒攀锕馍?;下图:2020年4月16日,大湾村村民在金寨县花石乡茶产业扶贫车间里加工茶叶。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从“能上学”到“上好学”再到“学得好”
山里正在“播种”希望
?。ㄉ贤迹?991年5月,金寨县希望小学老师胡遵训跑20多里山路为学生胡亚丽补课,新华社记者张曙光摄;下图:2019年9月3日,金寨县希望小学南校区学生通过多媒体上课。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与世界连接,山里不断传出“好声音”
(上图:1987年,金寨县建成梅山地面卫星接收站,新华社记者李锦摄;2019年,大湾村开通5G信号。新华社记者汤阳摄)
党员干部沉到战贫一线,吹响乡村振兴的集结号
?。ㄗ笸迹?017年7月的一场大暴雨中,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转移危房中群众,新华社记者陈诺摄;右图:2020年3月19日,大湾村在建农俗博物馆内,余静(左)和施工人员交流。新华社发周牧摄)
山还是那座山,人却换了模样
(上图:2016年大湾村贫困户陈泽申;下图:2019年陈泽申。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春风吹别大山里的贫困,饱经风霜的金寨进入新时代
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