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仰光6月5日电 通讯:“这是对胞波情谊的最好诠释”——缅甸翻译志愿者眼中的中缅合作抗疫
新华社记者张东强 车宏亮
从4月初到5月末,中国共派遣了三批医疗队员到缅甸协助抗疫。数十天的时间里,中国专家们冒着酷暑分秒必争、行程满档,在这群“逆行者”的身旁,始终有一批默默奉献的翻译志愿者。
35岁的郭兆永是这个翻译志愿者团队的招募人。他是出生在缅甸的华裔,毕业于医学专业。4月6日,缅甸卫生和体育部官员紧急联系了郭兆永,希望他在一天内尽快组建一支翻译志愿者团队。
志愿者征集令通过微信群和社交媒体发布后,仅一个多小时就收到20人报名。第二天更是接到了百余通报名电话。
“当时有两个中国人说一定要来帮忙,虽然不会缅语,哪怕帮忙开车或者打杂都行?!惫子浪?。
当时缅甸多个城市已经宣布4月7日起封城,但中国“逆行者”鼓舞了志愿者们的热情。郭兆永说:“那时候当地许多人都担心得要命,但偏偏就是中国,在缅甸最需要的时候雪中送炭,向缅甸派遣医疗队和捐赠医疗物资。”
考虑到服务专家组的专业性和安全因素,郭兆永从120多名报名的志愿者中选择了25名有医学背景或在仰光居住的,并根据专家组的需求,分为临床组、疾控组、中医组和检验检疫组,轮班值班。他们来自缅甸和中国,年龄最小的才18岁。
虽说是翻译志愿者,但他们还承担起了与卫生部门沟通、确定行程、安排车辆等后勤工作。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志愿者们充满了成就感。郭兆永说,缅甸的医生们说,他们觉得中国专家提供的很多经验是之前完全想不到的,但是操作起来很简单,策略和专业角度都启发良多。
郭兆永记忆深刻的还有几个细节:专家组每天都为所有志愿者提供了防护设备,并细心地指导穿戴。“专家组组长杨丽娟说,会百分之百?;ず弥驹刚甙踩崽峁┓阑ぷ氨覆⒔讨驹刚叽┐?。”
当要进入一些危险地方时,专家组就说:“志愿者就不用进去了,我们进去就可以了”。郭兆永说,志愿者的心被瞬间暖化了。
郭兆永说,志愿者和专家组一样,经常早上5点起床,夜里12点多才休息。
自认为年轻力壮的郭兆永做了5天志愿者后,每天满负荷工作使他出现了轻微的喉咙痛,顿时“压力山大”,担心自己被感染了。他趁着专家组去曼德勒调研,在仰光自我隔离并吃药治疗。
当专家组返回仰光时,他喉咙康复了,又继续投身志愿者工作。
在翻译志愿者团队的帮助下,中国派出的三个援缅抗疫医疗专家组顺利完成任务。
郭兆永说,直到今天,中国专家还与志愿者们通过当初组建的微信群保持着联系,专家们还不时询问缅甸的抗疫情况。“这次的中缅合作我是完完全全看在眼里的,我真心觉得这就是对胞波情谊的最好诠释!”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