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7月3日电(记者沐铁城、周喆)踏动摆身、击锣敲鼓、左腾右挪、绕场而舞……炎炎夏日,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纳顿传习所里,一群身穿各式服装的演员伴随着音乐灵动起舞……
6月18日,几名手执扇子的老人在表演“纳顿”“会手舞”。新华社记者 周喆 摄
训练结束后,46岁的杨春林脱掉华丽的表演服装和面具,露出汗涔涔的脸庞。杨春林参与的这场表演训练叫作“纳顿”,是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群众重要民俗活动。
“‘纳顿’源远流长,早在元末就已经出现?!鼻嗪J∶窈拖啬啥僖帐跹芯炕峄岢て钫樗担磷迥啥俳谑堑钡厝褐谧钪匾奈幕槔质⒒?,形象地表现了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产的历史过程,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纳顿”由“会手舞”“面具舞”等内容组成,舞艺保存着早期北方游牧民族萨满文化的遗风,真实地保留了土族过去的生活形态,原汁原味地再现土族的生活情形。
6月18日,几名手执扇子的老人在表演“纳顿”“会手舞”。新华社记者 周喆 摄
20多年前,杨春林踏上学艺之路,过程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纳顿节开始的时间是农历七月十二日,炎热的天气却要穿着厚厚的长袍、戴着面具进行训练,杨春林说:“每次练完都会汗流浃背?!?/p>
6月18日,当地群众在表演“纳顿”“会手舞”。新华社记者 周喆 摄
这一跳就是20多年,杨春林现在成为纳顿艺术团的副团长,所在的团成员有90余人。
杨春林的师傅75岁的徐秀福,是纳顿艺术团的艺术总监,也是土族纳顿节省级传承人?!案闪艘槐沧酉不兜氖拢盗?!”徐秀福说。
“如今许多年轻人走出家园,接受多元文化,‘纳顿’表演技艺濒临失传。”徐秀福说,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传承?;ど?,这些年,徐秀福教过的学徒有四五十个,成为“纳顿”表演的主力军。
6月18日,当地群众在表演“纳顿”“会手舞”。新华社记者 周喆 摄
经过徐秀福等人精心打磨,如今“纳顿”表演融入了汉、回、土、藏、东乡族等多民族特色,古老的民俗文化有了新面貌。当地“纳顿”演员们一起改编的“五族舞”,在表演中突出表现各民族团结互助友爱的感人情节,纳顿节在当地也逐渐成为一个象征民族团结的节日。
“希望未来能提升‘纳顿’的艺术品位,让游客们既能看到传统节目又能看到创新节目,把非遗文化留下来、传出去。”徐秀福说。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