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故事 歌舞剧《大地颂歌》中表现十八洞村通过帮扶实现脱贫的场景。这是彩排照片(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题:小村里的精准扶贫大画卷——《大地颂歌》为何叫好又叫座?
新华社记者任沁沁、张玉洁、白瀛
摆脱贫困,一个世界性难题,在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正升华为一曲时代颂歌。
6日晚,北京,国家大剧院。偌大的歌剧院内,近2000名观众屏息以待。大幕拉开,一幅从深度贫困奔向共同富裕的中国乡村巨变图景,徐徐展现。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中国精准扶贫首倡地。一个小村的精准扶贫故事,浓缩为一部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此前在湖南公演六场,场场满座,演出门票在网上“秒光”,一票难求。
何止湖南。全国脱贫攻坚题材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展演10月17日在京开幕,包括该剧在内的67部舞台艺术作品,以线下演出、线上直播、展播方式,将在持续两个月时间里,让更多人真切触摸到脱贫路上的酸甜苦辣。
艺术演绎生活真实,舞台映射壮阔时代。这些剧目叫好又叫座的背后,除了真实、真情、创新,更有脱贫攻坚引发的普遍共鸣,以及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故事 歌舞剧《大地颂歌》中表现贫困村村民们通过奋斗,因地制宜改造环境的场景。这是彩排照片(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大地颂歌》第一幕,《浏阳河》音乐响起,人们的思绪被带入三湘大地,凝视、倾听、拭泪?!爸Ы痰哪康?,是为了不再支教。”“要告别往昔,就要拼上全力,凿向那贫穷,争一口气?!薄胺銎都虻ナ溲遣恍械模丶窃煅??!薄痪渚浞胃ù?,触动内心深处的柔软。
当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登上舞台,全场响起掌声。正在北京读研究生的何谨言,流下眼泪?!昂⒆用浅健康蔽艺也坏酱嬖诘囊庖?,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我忍不住了。” 她说,这首写给成人的歌,在这群留守的儿童的重新演绎中,显现出其不意的艺术效果。
天上有无数星星。每一颗星星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每一颗星也都应该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这正是中国精准扶贫的一个要义,让每一寸贫瘠的土地都能因地制宜,闪现光芒。
“路修好了,自来水通了,老百姓富了,小山村美了?!本缰辛榧墙巧?、十八洞村第一任扶贫工作队长龙秀林告诉记者,精准扶贫为小山村指出一条光明大道。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从那一刻开始,中国脱贫攻坚进入了以精准为特征的新阶段。
歌舞剧《大地颂歌》中向参与扶贫的工作者和家属致敬的场景。这是彩排照片(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7年来,三湘大地展开了扎实的精准脱贫实践,绘就了感人肺腑的时代画卷,十八洞村的巨变是其中令人赞叹的亮点。猕猴桃、乡村旅游、劳务经济、苗绣等产业,为十八洞村整村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2017年2月,十八洞村宣布退出贫困村。如今,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长到2019年的14668元。
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一个个深度贫困堡垒被攻克。脱贫攻坚成果带来的振奋,化为主题文艺创作热潮,并引发大众观剧热情。民族歌剧《扶贫路上》、话剧《塞罕长歌》等,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
“选材、主题、立意非常到位,扶贫攻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千年未有的重大举措,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重大的题材?!敝泄牧飨盼?、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说。
这些脱贫攻坚题材剧目,充满现实关照,直面贫困中内含的深层问题,揭示生活里隐藏的冲突,直指关乎时代的重大矛盾。
譬如,《大地颂歌》剧中,村民躺在贫困名义下,希望年复一年得到扶贫款的支持,把钱分掉?!案镁绨鸭馊?、充满时代挑战的话题融入创作,碰触了扶贫攻坚的本质;同时,呈现出合情合理的积极的前进力量,显示了政治站位、艺术分寸?!狈胨姿?。
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故事 歌舞剧《大地颂歌》中表现贫困村村民们采摘猕猴桃的场景。这是彩排照片(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的奇迹。最新数字显示,全国贫困县只剩52个,绝对贫困人口去年底仅有55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精准脱贫只是人民追逐美好生活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我们只有倍加努力,才能赶上时代的脚步?!笔硕创逑秩畏銎豆ぷ鞫佣映ぢ榛曰退?。
中国提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个目标即将实现。
“中国精准扶贫画卷创作接近尾声,动人故事点燃苦寒贫穷的土地,更温暖人民的心灵,为新时代青年人点亮了人生明灯?!痹诙垦睾3鞘谐沙?,却选择到西部地区锤炼的宁夏大学“90后”学生朱家莹,在看完这部剧后表示,希望能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贡献一己之力。
她说:“青年一代,更当胸怀梦想,接续奋斗,为风起云涌、生机勃发的中华大地,描绘出‘叫好又叫座’的新生图景?!保ú斡氩尚矗涸赕茫?/p>
讲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故事 歌舞剧《大地颂歌》中表现村民们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易地扶贫搬迁的场景。这是彩排照片(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